外国女孩连续6年在重庆过春节 一碗汤拴住家人心 图片
熊发秀一家人的年夜饭 记者 黎雨寒 摄
韩吉祥与父母在新家里的合影 记者 韩政 摄
除夕夜,郑瑞锋在值班室用微信为妻子送上祝福。
除夕当天,谭亚军通知群众前往派出所领取相关证件。本组图片由通讯员 杨键华 记者 蒋雨龙 摄
志愿者给旅客送上汤圆 记者 郑三波 摄
渝中区,麦菲兰与丈夫在曾双红家中吃团年饭。 记者 邹飞摄
民情
春节,过的是亲情。
一位连续6年都在“重庆妈妈”家里过春节的外国女孩说:“在一起”是中国春节最大的意义。
但一对在重庆的警察夫妻,他们为了更多人能平平安安团聚,除夕夜只能靠微信传递亲情。
今天,很多人都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了。小韩一家又要各奔东西外出打工了,小韩带上了一大罐妈妈熬制的土猪油。小韩心里只有一个朴实的愿望:今年多挣钱,让父母过得更好。
商报记者 张瀚祥
重庆商报讯烧白、腊肉、香肠、水煮鱼、红烧牛肉……这些都是重庆人年夜饭饭桌上的“标配”。如果一起吃年夜饭的还有一对外国夫妻,那定会是一个特别的除夕夜。家住观音岩的曾双红家中就来了这么一对外国夫妻,大伙吃年夜饭、唱川剧、发红包,过了一个热闹年。
七年前偶遇外国“女儿”
除夕当天一大早,62岁的曾双红便去菜市场采购制作年夜饭的食材,“鱼肯定是少不了的,年年有余嘛,还有‘女儿’爱吃的鸡,煲汤最不错……”曾双红仔细地安排着晚上的一道道菜,因为她的加拿大“女儿”要回家一起过年了。
说到这个加拿大“女儿”,还得从七年多前说起。曾双红告诉记者,退休后她和乐队一直在磁器口的茶馆演奏民乐、唱民歌。2008年夏天时,一个外国女孩到磁器口旅游,走进这家茶馆一听就是一下午,走时还给了她200元作为小费,这个女孩就是麦菲兰。
“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么多的小费,收工时我就想请她吃顿饭表示感谢,可我不会说英语她也不会说中文,我便拍她肩膀说,‘beer(啤酒)’、‘cheers(干杯)’,没想到她听明白了,还欣然答应。”曾双红说,虽然语言不通,但她们却“聊”了一个晚上,感觉非常投缘。
再次相见是一年之后。麦菲兰再次来到重庆过暑假,第一件事情便是到磁器口找曾双红这位老朋友。然而,麦菲兰不知道曾双红换了茶馆,接连三次寻找都碰了壁。就在担心找不到时,麦菲兰踏入了小巷深处的一家茶馆,没想到一眼便看到了曾双红。一来二往,两人更加熟络,麦菲兰还认了曾双红当“妈妈”。2010年时,麦菲兰把家搬到了重庆,在川外当了一名外教。
中国的汤拴住家人的心
随着一道道热气腾腾的菜上桌,年夜饭要开始了。一家人对这对外国夫妻并不陌生,因为这已是麦菲兰到重庆妈妈家过的第六个春节了。虽然不太会说中文,但麦菲兰对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早已是谙熟于胸,刚开席便拿出红包发给在座的小朋友,还不忘提醒晚辈要说“恭喜发财”,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麦菲兰,你最喜欢哪道菜?”同桌的大伯邹定云一边比划一边说着。
“年夜饭的菜太多了,你要问我最喜欢哪一道,我都没法说,因为每一道都很好吃。”麦菲兰说,“如果非要我选一个的话,我觉得‘妈妈’炖的鸡汤最好,因为她曾经给我说过,在中国人做菜,炖汤是花最多心思和时间的,中国的汤拴住的是家人的心。”
大伙一边吃,一边举起酒杯,互相敬酒,觥筹交错之间,龙门阵摆得热闹。“中国人喝酒很有意思,每喝一杯酒都要互相说很多心里话,很有人情味。”麦菲兰说。
热闹间,曾双红提议给大伙唱首歌助兴。“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唱民歌的曾双红张口就来。喝到兴致上的麦菲兰也起身,为大家演唱了一首她家乡过节时唱的歌。可这英文歌大伙听不懂,念大学的侄子解释说,这首歌是说: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在这一天都要高高兴兴过节……
“在一起”是春节的意义
年夜饭上,麦菲兰时不时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个难忘的时刻。麦菲兰说,在加拿大没有春节,唯一相似的就是平安夜到新年这一周的假日,家人们、朋友们会聚在一起搞派对,祝福新的一年。
“我认为,‘在一起’是中国春节最大的意义。”麦菲兰说,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春节来临时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聚在一起过节,谈论过去一年的成绩,祝福下一年。
麦菲兰说,这是她和丈夫在重庆过的第六个春节,也是和重庆妈妈一起过的第六个春节,她要把在中国的美好故事分享给远在多伦多的家人。
“今年是猴年,也是麦菲兰的本命年,我们一起举杯祝福她。”曾双红举起酒杯与家人一起祝福这个外国“女儿”,一声声酒杯的撞击声湮没在窗外的烟花中,彩色的光透过玻璃窗洒落在人们笑脸上。
新婚孙女婿掌勺
老人家这个年过得欢喜
商报记者 黎雨寒
重庆商报讯 家住梁平县梁山镇东池街的熊发秀老人,今年这个春节过得比往年更开心,因为她的孙女结婚了。2月7日中午,儿孙都凑在老人家中团聚,孙女婿还给大家做了一顿团年饭。
熊发秀的孙女罗亚婷和丈夫刘洋,经过5年的爱情长跑,终于在2015年结成佳偶。这场婚礼,为这一大家子添了新年的喜庆。
除夕早上9点过,记者跟随罗亚婷和刘洋就早早来到奶奶熊发秀家里。一进门,夫妻俩就开始忙活,准备食材为一大家子人做团年饭。看到孙女和孙女婿忙活,熊发秀欢喜得静不下来。今年73岁的她,身子骨还算硬朗,帮着忙这忙那,生怕孩子们累着。
“奶奶,你去客厅坐到耍嘛,厨房里有我和小罗就行了。”孙女婿刘洋操着一口流利的重庆方言对奶奶说。谁也听不出,他其实是个外地小伙。
刘洋和妻子在主城经营了一家小餐馆,做饭手艺自然没得说。刘洋掌勺,罗亚婷打下手,二人忙得不亦乐乎。每年必备菜,小鸡炖蘑菇,红烧鱼,酥肉煮豌豆尖,还有早就腌制好的“腊味”。罗亚婷说,这顿团年饭,就是新进门的女婿给全家人的新年礼物,一定要好好准备。
带上妈妈熬的土猪油出发
今年多挣钱孝敬父母
商报记者 韩政
重庆商报讯 家住开县南雅镇的韩吉祥一家团聚了没多久,就又要各自外出打工了。临别前,母亲特意为韩吉祥熬制了一大罐土猪油。
韩吉祥今年22岁,在他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就去上海打工,他则留在老家读书。长大后,小韩先后去过上海、广东、西藏等地打工,2014年才回到重庆主城,找了一份二手车销售的工作。
腊月二十六,父母从上海回到了老家,第二天小韩也从主城回来。团年、相亲、请客、走亲戚……春节假期安排得满满的。
正月初八,父母将搭上东去上海的火车,而小韩也将在这一天回去主城上班。
最让韩妈妈牵挂的还是儿子。这次回家过年,她发现儿子的身体越来越瘦削。正月初五,韩妈妈就起了个早,来到集镇上挑选上好的土猪板油,买了19斤,熬制3个小时,熬了一大罐土猪油。“土猪油有营养,平时炒菜放点,对身体有好处,下次回来希望他长胖点。”韩妈妈说。
看着一大罐妈妈熬制的土猪油,小韩的心暖暖的,他说,今年争取多挣点钱,带回去孝敬父母。
警察夫妻各自坚守岗位 除夕夜微信传真情
商报记者 黎雨寒
重庆商报讯 来自河南的郑瑞锋和谭亚军夫妻,是重庆万盛公安分局两个派出所的社区警和户籍警。两人单位相距不到8公里,但自2011年在万盛工作以来,他俩一半以上时间未在一起,除夕也只能望着彼此单位所在的方向,用简单的几句微信诉说“亲爱的,谢谢你在他乡陪我走过5年光景。”
忙忘了女儿的午饭
妻子谭亚军是一位户籍民警,除夕上午,她忙着打电话,通知市民来所里领办好的证件。其间,不时也有市民到所里来开证明。
“我银行卡掉了,还有几个客户要打款到这张银行卡上。”上午11时50分许,一女子急匆匆跑进派出所,告知谭警官,因其身份证刚过期,无法办理银行卡注销手续,便想办一张身份证明。
待谭亚军为排队的人们办理好手续,再为其办理身份证明后,已经是12时40分许。
“今天中午不能回去了,陪孩子吃饭了么?”在办理好手续后,当谭亚军接到老公郑瑞锋的电话时,她才想起了自己还未给女儿做午饭的事。
而此前郑瑞锋在社区走访困难群众和社区戒毒人员,进入重点企业提醒注重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直到12时20分许还在调解辖区一起工程承包纠纷。原本以为女儿的午饭有妻子照顾,但直到郑瑞锋电话询问妻子时,才得知她也坚守在岗位上。
微信隔空传真情
除夕夜,家家围坐在电视机旁守岁其乐融融,烟火不时绽放夜空,让宁静的城市充满了生机。当晚,谭亚军和同事在伙食团吃完一顿简单的年夜饭后,又开始在所里值守。
此时,8公里外的郑瑞锋带领着社区巡防队员在重点煤矿企业厂区附近巡逻,直到深夜10时许才回到所里。
“老婆我爱你,我们要永远在一起”、“灰太狼,谢谢你这10年来的理解与包容。永远爱你的红太狼”,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夫妻俩各自在值班室用微信为彼此送上了祝福。
5年从警3度坚守他乡
据悉,今年除夕夜已经是郑瑞锋和谭亚军夫妻在重庆万盛从警5年来的第3个未回家的除夕夜。
“虽没能和父母亲戚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但每次除夕都有这么多人陪我们在一起坚守,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当被问及在异乡工作,内心有什么想法时,谭亚军这样回答。
正如她所说,“有坚守的地方就是家”,正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才让千家万户得以平安团圆。
吃了汤圆再上车
今年事事圆满
重庆商报讯 一碗碗热乎的汤圆,饱含着温情和祝福送旅客,甜在嘴里,暖在心里,相伴一段节日的旅程……从大年初一到初六每天早上8点至10点,两江公交663路“爱心汤圆送旅客”活动在重庆北站北广场举行,公交青年志愿者送出爱心汤圆,让旅客带着爱与温暖回家。“感觉到满满的幸福。”
昨天早上8点30分许,在北广场公交663候车点,工作人员用一次性碗分装热气腾腾的汤圆时,吸引了不少旅客围观。公交志愿者分头行动,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将盛装好的汤圆逐一端送给旅客。一时间,公交站台处处可见吃汤圆的旅客。
冬季天气寒冷,一碗甜糯的汤圆,一句关切的问候,汇聚一份真挚的情意,让回家的旅客格外温暖。“老师,请吃碗汤圆,祝您春节快乐!”志愿者将汤圆递到旅客手中,同时送出节日祝福。
45岁的陈波吃着汤圆激动地说,他要赶回广州上班,没想到到了车站还能吃到免费的热汤圆,很温暖、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