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坪村来了个“泥腿杆子”博士,贫困村变“生态园”

06.01.2021  19:25

央视三农消息,重庆巫溪县红池坝镇九坪村地处大山深处,海拔800~2100米,80%的土地坡度超过25度,土地贫瘠, 地无三尺平,路无一尺宽 的自然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农民以种植苞谷(玉米)、洋芋(土豆)和红苕(红薯)等作物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农业生产效益极低。

2017年9月,第一书记鹏来到九坪村。 仅用3年,董鹏帮助村子创建主导产业高山错季脆李基地650亩,辐射农民112户,其中贫困户41户。 推广了“冬春洋芋+夏秋辣椒”的间套作两季栽培模式,通过“长短结合”的栽培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亩产值3500元。在发展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建成10亩育苗大棚和300吨冷链物流冻库,完成了产业链关键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培育龙头企业1家,完成“绿色产品”申报2个,实现了全村主导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蓬勃发展,让九坪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九坪村地形地貌影像图

九坪村吴家坪原貌

选择农业, 到离农村更近的地方

董鹏原是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研究员,来自山东省新泰市南王村,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和家里人一起干农活是家常便饭。

20世纪90年代,山东虽然农业相对发达,但是基本靠人工种植,缺少机械化设备。董鹏对农业现代化很向往,在报考大学时,他选择了农业领域,大学4年,加上5年的硕博连读,他成了农业学术领域的佼佼者。

在西南大学读研期间,董鹏发现当地农业的发展现状比山东落后很多,农民的辛勤劳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为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博士毕业后,董鹏本来有机会到高校任教, 但他最终选择到了当时的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因为这样离农村更近。  

董鹏与村民在路边的合照

2017年9月6日,从重庆市驱车8个多小时,农学博士董鹏来到了被称为“镇子角角上”的九坪村。九坪村地处红池坝镇东北角,相对封闭,产业发展十分落后。

我们想找一块超过2亩的平地都找不到,在很陡峭的坡上进行农业生产,下面就是悬崖深谷。地里主要种植苞谷、洋芋、红苕‘三大坨’,作物大部分拿来喂猪,等年底猪养肥了,村民便杀了熏成腊肉,供来年食用。”董鹏说。

猪吃粮食,人吃猪 ,村民的生活就这样循环往复,没有积累下任何财富。恶劣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业思维,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再加上村民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于董鹏的扶贫工作来说,无疑都是严峻的考验。

未脱贫时,村里的房屋、老人和留守儿童

进村就入户普查,打消村民顾虑

听说第一书记是博士,我当时就想:派了个书生来,这个人能行么? 有60多年党龄的段绍玉和许多村民一样,担心这位新来的博士书记干不了实事。

董鹏在九坪村入户做普查

董鹏进村第一天,就打消了村民们的疑虑。

完全没提自己伙食、住宿的事,鞋一换就要往外跑。 村主任陈林说,董鹏一进村,就要求和村干部一起入户做普查,在场的村干部都愣住了,赶紧拉住他,怕他累坏了。“我不累,再说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入户走访可以尽快熟悉情况。”操着山东味儿重庆话的董鹏笑眯眯地说。这天下午,他和当地干部一起走访了4户贫困户,“打探”到不少情况。

最初,村里食宿条件比较简陋,没有食堂,卖菜的流动小货车一周左右才来一回,长期驻村一日三餐如何解决,成了董鹏进村后面临的一个难题。但在困难面前,董鹏没有退缩,始终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每两周回一次家,工作中逐渐与村民相互了解和熟悉,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心和支持。

董鹏在老党员家里了解情况

一天早上,董鹏打开房门,发现门口放着一篮洋芋。原来是村民看董鹏长期住在村上,担心周围买不到东西,又怕打扰他休息,把洋芋悄悄放在门口,就回去了。这一篮洋芋豆不仅让董鹏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和温暖,更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其所能,帮助他们早日实现脱贫。

每天早上8点,董鹏都和村干部一起走访村民。半个月后,董鹏摸清了全村250户村民的基本情况和77户建卡立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他还将走访时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和分析,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整个笔记本,对如何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如何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做到心中有本明白账。

董书记蛮有耐心,也没架子。 半年后,起初对董鹏有怀疑的段绍玉放了心,并且喜欢上了这位博士书记,亲切地叫他“侄子”,董鹏则称她为“二姨”。 由于董鹏长期戴草帽,穿水鞋,干起活儿来毫不费力,看着不大像个博士,倒像个真正的“泥腿杆子”,所以村民都亲切地喊他“泥腿杆子博士”。

调整产业结构,为村民谋出路

2017年冬天,村民用电量增大,村里时常出现电力中断的情况。每次遇到停电, 在办公室里的董鹏就会点一盏蜡烛或头灯 ,继续跟村干部、村民、企业主探讨发展方案,思路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讨论中逐渐明晰。

董鹏在九坪村的家与办公室合二为一

随着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红池坝镇 农旅融合、旅为龙头、农为基础、交通先行、党建保障 的发展思路,为地处大山深处的九坪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红池坝景区西大门将设在九坪村旁,贯通景区的旅游干道将从村里穿过,九坪村成为了连接红池坝景区的第一村。这意味着,农旅融合发展必将成为实现全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在研讨中,董鹏结合专业知识,对九坪村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以及未来游客动态趋势、产业与旅游的结合方案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如何围绕农旅融合、夯实产业基础进行精准定位,和干部们一起描绘着九坪村未来的蓝图。

董鹏和村干部在路边吃饭

经过反复研讨,董鹏和村干部们逐渐理清了发展思路,初步确定了九坪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方案,还通过“借脑”的方式,寻求市县级相关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方案更加科学。

一系列“会诊”后,九坪村发展方案最终出炉:结合原产地优势,沿村内旅游干道两侧,立体布局高山错季脆李,形成九坪村主导产业。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间套作发展“冬春洋芋+夏秋辣椒”,增加李子苗期群众收入,实现产业的“以短养长”。结合当地习惯,鼓励群众喂养“粮草猪”,推动产业“种养循环”生态化发展。同时,在道路两旁点缀花卉、油菜等开花植物, 形成具有九坪村特色的“春花、夏果、秋叶、冬雪”的“山地多彩农业产业带 ,并培育精品民宿,挖掘“五句子”山歌传统文化,形成“农旅+文旅”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董鹏向帮扶单位专家介绍土地整治情况

董鹏现场检查土地整治效果

整村脱贫近在眼前,新产业助力乡村发展

董鹏在九坪村村民委员会门口

2017年11月底,九坪村便民服务中心,一场院坝会正在召开,董鹏捧着刚出炉的发展方案,向村民们介绍起来。

啥,种李子?”“以后拿啥子喂猪?没得粮食了以后咋个生活?李子卖不出去咋个办?”听完董鹏的介绍,不少村民直摇头。由于当地村民长期深处大山,过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思想比较保守,“改变”,对村里人来说一时难以接受。

在村里工作,除了要懂当地方言,还要懂农民的心思,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坎。只有算清楚了收入账,才能让群众从心底里接受。 董鹏恍然大悟。

董鹏与村民一起开院坝会

于是, 他抛开抽象的数字,以种玉米喂猪获得的收入为参照标准 ,宣传“种辣椒喂猪”:“种一亩辣椒比种一亩玉米多收入2000元,相当于花1000元买玉米喂猪,还可以再多赚1000元!”这下,在场许多村民都点起了头:种辣椒划得来,也不耽误喂猪!在董鹏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这一年全村辣椒种植面积达到了300多亩。

董鹏查看新长出来的辣椒

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要点

有了这次经验,之后每次需要发展新产业时,董鹏都会事先把内容转换成当地村民能够理解的语言,产业结构调整阻力大减。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九坪村发展起650亩李子,种植近千亩蔬菜。在外打拼的务工人员,也都纷纷回乡创业,成为九坪村人才振兴的新生力量。

重庆巫溪县红池坝镇九坪村第一书记董鹏(左)

与网络主播互动向网友推介当地农特产品

为解决九坪村生产规模小、对接大市场较为困难的问题,董鹏提出:联合红池坝及毗邻的田坝、文峰等乡镇发展起3000亩辣椒基地,充足、稳定的产量吸引来一家市级龙头企业,签下包销订单;董鹏跑了4个月,争取到300吨的冻库项目,解决了辣椒、青脆李销售季节短的问题,让红池坝及周边乡镇所产的鲜活农产品卖得更远,并与同类产品实现错峰销售;举办“五句半”山歌联赛,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为旅游积累起文化资源……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贫困村变“生态园

九坪村现状高空鸟瞰图

九坪村现状

如今,九坪村突破区域发展限制,以“云中脆李”为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农旅融合”的发展定位,打造“果蔬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第一书记董鹏不仅为九坪村铺设了产业链支撑体系,还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为这里培养的技术人才会让九坪村保持强劲的活力。

下一步,九坪村将依托自然条件优势,力争打造成“最具艺术魅力的康养度假目的地”,顺利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对于九坪村的蜕变,董鹏用了一句话总结: 引资,引智,引技,用心,用力,用情。书写文章于大地,也成长于这片土地。

原标题:九坪村来了个“泥腿杆子”博士,贫困村变“生态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