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解读主城都市区发展规划: “四美”绘出主城都市区未来
重庆主城都市区是全市发展条件最好、环境承载力最高、竞争潜力最强的区域,推动主城都市区重点发展意义重大。
重庆主城都市区未来将是什么模样?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解读时介绍,主城都市区将有“四美模样”。
产业之美
以科学城、两江新区为双引擎
主城都市区的产业类型丰富,如何彰显产业之美?需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多领域的融合发展。
比如,在做好生产力布局上,加强科技创新和开放型经济空间供给,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建设重庆科学城,与两江新区形成双引擎。
届时,主城都市区将以科学城为极核,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统筹各高新区、经开区等功能平台,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
完成产业规模、产业集群、产业空间、产业布局工作后,主城都市区的“城市模样”也最终呈现了出来:
两江四岸核心区将重点集聚国际一流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发展高端服务业,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和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
中心城区则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优化空港、水港、铁港等交通枢纽和综保区、自贸区等开放平台,发展临空、临港、临站产业园和对外贸易产业园;
主城新区将重点布局现代制造业、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乡村振兴示范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生活之美
实现30分钟周末都市游憩圈
主城都市区地跨渝西方山丘陵区、川东平行岭谷区和渝南盆周山地区三大地貌单元,江河纵横交织,山水林田湖草浑然一体,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区条件得天独厚。
那么,如何营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良好环境,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认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哲学、道法自然的城市美学。
通过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科学管控城市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密度,更新提升旧城区品质和城市活力;建设特色乡镇、大美乡村,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入园、3公里入森林和30分钟周末都市游憩圈、2小时节庆日郊野休闲圈等。
完善功能配套也是打造主城都市区不可或缺的部分。构建城乡均等化、全龄友好型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实现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合理布局高品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国内外高端人才吸引力。
主城都市区也将塑造“两江四岸”世界级滨江公共空间,建设滨江休闲慢行系统,强化索道、轮渡等特色交通体验;合理利用边角地、坡坎崖,增加公园绿地,构建独具特色的山城步道系统和立体绿色空间。
同时,完善城乡一体的交通网、能源网、水利网、信息网和综合防灾网,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应急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安全、健康、聪明城市。
生态之美
“众山梳列、三江汇流、蓝绿交织”
主城都市区生态资源丰富,13座平行山岭梳列、15条河流交汇、拥有市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地89处。
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主城都市区将立足自然山水本底,构建“众山梳列、三江汇流、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格局。
众山梳列,就是要加强山体保护。
以武陵山、金佛山、四面山等为生态屏障,保护修复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13座平行山岭,作为城市组团自然隔离绿地并打造城市山地公园和郊野公园,利用寨山坪、樵坪山等城内独立山体,建设城市公园。
三江汇流,就是要加强水体保护。
构建由长江干流和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等15条次级河流共同组成的流域生态廊道,串联御临河、綦江、璧南河等重要支流,点缀长寿湖、龙水湖、南湖等湖泊水库。
蓝绿交织,就是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塑造山城江城特色。
一方面,规划建设缙云山等12个自然保护区、南山—南泉等91个自然公园,维护自然生态和地质地貌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
另一方面,塑造山城步道、山城公园、山城林带、山城花圃、山城崖壁、山城洞天、山城夜景等山城系列品牌;塑造江城绿岸、江城半岛、江城湾区、江城绿岛、江城峡谷、江城温泉、江城桥都等江城系列品牌;保护珊瑚坝等10个江心绿岛,以广阳岛集中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画卷。
人文之美
把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
如何提升巴渝大地的“书香味、翰墨香”?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认为,主城都市区可以把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把历史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构建“三层五类”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打造“三江四廊”文化线路。
在建设“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面,以渝中半岛集中展示历史文化,以重庆古城墙遗址贯通半岛形成历史环廊,以环朝天门片区、大礼堂—学田湾—文化宫、磁器口、十八梯、白象街等为代表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加强江津市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重庆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发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内核,以重庆谈判、中共中央南方局、西南局等为代表建设一批纪念重庆革命历史的场馆设施,开展“红色三岩”保护传承工程。
对于主城都市区当中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可以对合川涞滩镇、涪陵大顺村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加强保护,合理利用古镇古村古建筑、古道古驿古渡口,从而打造出具有巴渝特色“渔樵耕读”的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在加强重要遗址和文化景观保护方面,严格保护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支持涪陵白鹤梁、合川钓鱼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强化渝中区南宋衙署遗址保护,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此外,规划打造长江艺术半岛等一批文化交往设施重点区域,预控国际交往功能空间,集中布局一批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国际会展中心等,围绕文创名城、旅游名城、美食名城等强化用地保障,提升文化交往和文化活动能级。
相关链接>>
打造“一小时通勤圈”
重庆将规划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
重庆主城都市区达2.87万平方公里,面积是北京市与天津市之和。如何让空间尺度较大、地面道路交通通勤难度较大的主城都市区走上“快车道”,选对交通组织模式尤为关键。
通过借鉴国内外经验,重庆找到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交通发展方案,即加快主城都市区“四网融合”多层次、多制式轨道发展,规划“一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
中心城区可实现40分钟内通勤
根据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解读,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将起到支撑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的作用。
首先在中心城区,规划1小时城市轨道通勤圈。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近期实现“850+”城市轨道加速成网,中心城区平均通勤时间不超过40分钟。
其次,以铁路公交化为主体,构建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近期将通过功能互补、枢纽换乘、线路共享等形式,实现干线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形成1小时主城都市区通勤圈。
通过规划都市快线网络,重庆也将实现更高水平的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规划1320公里都市快线(市域铁路)网,建设覆盖各独立成市、各功能节点的1小时主城都市区通勤圈;并将都市快线延伸到四川毗邻城市,推动成渝轨道互联。
规划10条出渝高铁通道
除了轨道交通以外,重庆还需积极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在构建出境大通道上,向东打造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向南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向西拓展中欧班列运输通道,向北延伸渝满俄班列覆盖网络。
在构建出渝大通道上,高标准规划铁路运输干线网络,规划10条对外高铁通道,形成重庆与沿海三大城市群之间高铁双通道。强化国家公路枢纽功能,规划18条射线高速公路。
通过完善航空航运体系,畅通长江黄金水道,重点打造果园港、涪陵龙头港、江津珞璜港,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完善机场体系,提升重庆航空枢纽能级。
同时,提高主城都市区公路和城市道路互联互通水平。加快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各城市间高速公路双通道、1小时通达,相邻城市间高速公路直连直通、半小时通达;以快速干线网实现主城都市区各城市快速干线网络化、全覆盖。
除此以外,重庆还计划规划加密不收费的高等级公路网络,降低公路物流成本,支撑整个城市现代物流系统的升级。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陈翔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