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70多年前,范长江在重庆走出新的人生路

08.11.2017  10:15

1936年8月到1937年4月,范长江第二次到西北地区采访写了大量记录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情况的文章,后来集为《塞上行》。

渝中区马鞍山村沈均儒故居,范长江生平纪念展在此展出。

展览展出范长江在重庆入党情况。

11月3日,渝中区马鞍山村沈均儒故居,展览展出他在重庆求学、入党和从事新闻工作等内容。

今天,是我国的第十八个记者节,同时也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纪念日。70多年前,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不仅活跃在重庆,还走出了一位至今仍对我国新闻事业产生积极影响的领导者:范长江。

作为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范长江的整个新闻生涯可以说是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党领导的进步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重庆是他成长和身份发生重大变化的起点。在第十八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走访关注并研究范长江的专家、学者,借此缅怀这位杰出的同行、先行者。

■范长江简历

范长江(1909—1970),男,四川内江人。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西上,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兰州等地,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包头等地采访。此行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他沿途写下的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后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第一位追踪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他是第一位在报道中公开称“红军”的记者;他是第一位真实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记者;他是第一位进入延安采访的国统区中国新闻记者。

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11月8日,即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日子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是长江韬奋奖的前身之一,是由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中青年记者评选最高奖。

求学

可以说,范长江的一生与重庆这座城市紧密相联。”11月3日,为了纪念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和迎接第十八个中国记者节,范长江生平展在渝中区大溪沟的沈钧儒旧居开展。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龙伟是本次展览文字部分的撰稿人,站在满是范长江生平图片的展板旁,他这样说道。

范长江本名范希天,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田家乡赵家坝。中学时,范长江就组织了“进步青年谈话会”,传阅进步书报、制作宣传标语,支持北伐战争。范长江的活动受到保守的家庭长辈的粗暴干涉。死气沉沉的环境,让年轻的范长江有了离开家乡、寻找真理的想法。

而他的第一站就是重庆。

在读高中时,范长江就听闻吴玉章在重庆创办中法大学重庆分校训练革命青年,于是慕名而来。范长江加入中法大学后,被编入中法大学短期训练班学习,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27年“三三一”惨案发生后,范长江成为四川军阀通缉对象,被迫前往武汉。

正是从重庆出发,范长江走出夔门,踏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西行

范长江这个名字其实是从1933年下半年才开始在报纸上出现的,这也是他投身新闻事业的开始。取笔名“长江”,他看重的是长江水滔滔不绝、奔腾不息的大气和壮阔。

1937年2月,他抵达古城西安,当时的西安风急雨骤,张学良、杨虎城在这里发动的兵谏蒋介石已经两个月,围绕着事变众说纷纭,真相仍不明了。其中内幕成为各报社争抢的新闻。范长江之所以能到风暴中心一探究竟,是因为事变前四个月,他以著作《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成名。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西上,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兰州等地,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包头等地采访。

范长江此行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出发前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真实地报道红军长征和西北近况。最终,他沿途写下的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些报道后来汇编成范长江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的西北角》。

入党

在1939年回到重庆之前,范长江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龙伟研究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大背景下,忧思国家命运前途、进而不断寻找真理的必然结果。

据介绍,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局限,范长江自1934年才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共产党。这一年,他开始系统地研究苏区的土地问题,阅读苏区的小册子,意识到以前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完全被国民党宣传欺骗了。

1937年2月4日,范长江在西安认识周恩来,这是他见到的第一位共产党人。随后他在延安又受到毛泽东同志亲切接见,毛泽东与他彻夜长谈。次年10月,范长江提出了入党的愿望,但当时周恩来认为非党身份便于团结新闻界人士参加抗战,暂时就没有同意。

1939年5月,范长江再次提出入党,一周后,周恩来通知他延安回电已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国民党特务机关严密监视下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由周恩来作为介绍人,范长江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过,因为工作需要,他并未公开身份,而是以救国会爱国人士的身份活动。他由周恩来(在重庆)、李克农(在桂林)单线联系。

龙伟说,回顾范长江的一生,在重庆的入党非常关键。“自此,可以说他从一个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者,进入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

战斗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蔡斐也关注、研究范长江的生平多年。在他看来,重庆之于范长江的一生还有一个重要意义:“1939年他回到重庆开展活动时,身份上已经有了不小的转变:他已经从一名记者,成长为进步的社会活动家和新闻战线的领导者了。

1939年4月至1940年底,范长江主要在重庆工作。他领导“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以下简称“青记”)致力于团结全国青年新闻记者,主持中共领导下的国际新闻社(以下简称“国新社”)重庆办事处工作,并以救国会成员身份在重庆文化界发挥着党的一个社会活动家的作用。

在直接领导“青记”工作中,他一方面努力巩固国统区已成立的分支机构,一方面大力发展“青记”新的分会。他积极推动成立战时“记者之家”,创办《新闻通讯》,举办战时新闻工作讲习班,团结文化战线上的同志揭露国民党政府摧残进步新闻事业真相,声讨汪伪投敌叛国行为。

在日军轰炸重庆期间,青记总会两度被炸。范长江站在废墟上鼓励大家:“敌人可以炸毁我们的房屋,但不能动摇我们抗战的决心!”他把自己仅存的衣物被褥分给同事,和大家共度难关。

蔡斐说,“当时,记者之家一方面收留了很多流亡到大后方的新闻工作者和大批进步人士,另一方面在他的主持下培训了很多进步记者,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

而范长江兼管的“国新社”重庆办事处的工作也发展迅速,很快就成为桂林总社的重要支柱。

结缘

范长江1940年12月离开重庆,就在离开前,他还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当年12月10日,在今天重庆大礼堂背后的马鞍山“良庄”,范长江和民主人士沈钧儒的女儿沈谱举行了婚礼。周恩来、李公朴、邹韬奋、茅盾、王炳南等200多位政要和社会名流出席,轰动山城。

值得一提的是,范长江和沈谱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并且巧合的是,沈谱早范长江一年、1939年5月还在金陵大学读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的党内联系人正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但是为了保密,他们并没有告诉对方。而在婚礼现场,也只有周恩来知道范长江的党员身份。

成长

虽然范长江在重庆待的时间并不算长,但“范长江在重庆的活动完全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在本次范长江生平展开展之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龙伟教授这样说道。

龙伟说,无论是早期到中法大学重庆分校求学,还是1939年开始在重庆领导“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和主持国际新闻社重庆办事处工作,以及入党、结婚,重庆的经历都对他今后的事业发展乃至整个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范长江成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以及他在我国新闻工作者中的崇高地位等,可以说都是在重庆打下的良好基础。

他近20年记者生涯的经历、展现出来的精神到现在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龙伟说,范长江对待新闻的执着,在抗战中能坚持不断地深入一线,不辞辛苦、克服种种困难采访,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仍然值得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龙伟说,回顾范长江的记者生涯,首先他勇立潮头,以历史的高度报道新闻;他关注热点、敢于创新;他不畏艰险,坚持脚板底下出文章;他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蔡斐则认为,范长江之所以能成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就是因为“他不断地追求进步,把自己的大众情怀、家国立场转变到工作中。他不仅把新闻当成职业,更是视为事业,把新闻和国家、民族结合到了一起。而他实现从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者到无产阶级新闻战士的转变,就是在重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聂晶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