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重庆妹旅居海外多年 回国探亲希望见到自己青春的“见证人

17.09.2017  15:18

中间为谢干事

还有一个月左右,旅居瑞典30年的重庆人唐小静就要回国探亲,这次,她有一个愿望,想见一见阔别了40年的一位故人。为了她的这个愿望,老友于蓉已经帮忙奔走了半年,但至今仍旧没有故人的半点消息。  

四十年前的冬天 年轻的干事遇到四个女孩

五十多岁的于蓉在成都工作,还有一个月就要退休。9月15日下午,手机微信铃声响起,手机桌面上是远在瑞典的好友唐小静的名字,两人再次聊起了40年前的那个冬天,“你说,我们能找到谢干事吗?”唐小静的这个问题,于蓉无法回答。

我们和谢宣谊的交情还得从40年前说起,那是我们青春岁月最别样的体验。”唐小静回忆,1977年,老百姓对军队、军人都保持着好奇心和崇敬感,“那会儿,谁家孩子要是参军了,说出来都长脸。

当时,15岁的的唐小静和于蓉在四川省资阳中学读初三,1977年冬天,当地驻扎的解放军部队组织了一个小分队到附近的公社、大队去慰问演出们因为文艺队缺少女演员,就到资阳中学来挑选有一定舞蹈功底的女生去参加排练,完成慰问演出,“谢宣谊是宣传干事,负责挑演员,一共挑了4个女生,我和于蓉就是其中两个。”唐小静回忆。

于蓉记得,谢干事特别能干,编剧、谱曲样样在行,而且因为几个女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到部队过集体生活,谢干事还专门对她们的学习进行指导,“他比我们大十多岁,就像个哥哥。

田坎院坝和军中生活 是她青春的回忆

每次演出,文艺小分队都是先在部队化好妆,然后乘部队卡车去公社或大队晒场慰问演出。车子总是在乡村小路边停下,女孩们背上道具和乐器步行十多分钟才能到达演出场地。一路上,道路泥泞,寒风呼呼的吹,路两旁都是城里见不着的土胚房,这些都让女孩们感到雀跃与新鲜。

唐小静是四个女孩里最瘦小的,走在田埂上总是深一脚浅一脚,有时候抵达演出场地时汗水已经晕花了彩妆。但对她来说,那个时候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反而大家说说笑笑,想着接下来要表演的舞步、歌词,“舞台也简陋,但是大家都很捧场,我们就有种自豪感。

唐小静说,除了演出时的快乐,此前从未体验过的集体宿舍、军绿色的制服,以及吃饭睡觉都有严格规律的军旅生活,也成了生活中最难忘的经历,“每次回忆自己的青春,那段日子总是不自觉就飘回眼前。

当年文艺队合影(第二排右二唐小静;左二于蓉)

四十年间 只有一封信

文艺小分队的特别体验,只有短短的20天就结束了。随后,四个女孩回到学校,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学习中,“那时刚刚恢复高考,大家都卯足了劲考高中,这样才能考好大学。” 

几年后,于蓉和唐小静都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大一的时候,唐小静还和谢干事通过一次信,告诉他自己考上了大学,但那次以后,大家和谢干事就断了联系。

也是因为上了大学,几个女生都迎来了自己新的的人生。于蓉成了国企的一名职工,唐小静也于1997年出国深造,辗转英国、瑞典等国家,最终成了国际科学刊物《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学》的执行编辑。

虽然经历了很多人和事,但那会儿人的感情最真。”几十年过去了,于蓉和唐小静都已成家立业,但仍旧是过去亲密无间的闺蜜,“我们是一起在部队磨练过意志的!”于蓉玩笑道。

四十年后 她们想要找到“青春”的见证人

今年二月,唐小静和于蓉偶然间加入了一个初中同学的微信群,大家在群里回忆着初中时的美好往事,也让唐小静再次回忆起在文艺小分队的那段岁月。

我还是想见见谢干事,这些年,人越来越没有生活的新鲜感。”唐小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于蓉,于蓉立马同意了。她开始在国内着手寻找谢宣谊。

最开始打听到谢干事1983年在江津转业安置,但于蓉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后,并没有找到符合的人选,于蓉又只能托朋友继续在重庆四处寻找,但直到目前,仍然没有谢宣谊的下落。

经过半年多的寻找,眼看着自己就要回国探亲,唐小静还是希望能在短暂的归国假期中见一见这位自己青春的“见证人”。她希望,即使见不到,也能知道谢干事安好的消息,“有些事不能强求,真的找不到也没办法,但希望他知道我们没忘了他。

如果您有文中谢宣谊干事的下落或联系方式,请拨打上游新闻-重庆晨报热线966966联系我们,帮助寻找故人。

记者手记:

青春,在经历时,总是被肆意挥霍。在失去后,往往越发珍惜。

无论是于蓉还是唐小静,在回忆起和和谢干事的往事时,对于谢宣谊这个人的描述并不算详细,但总能够用许多词汇来描述那段青春中的自己。

就像唐小静自己所说,与其说是想找谢宣谊,不如说是想寻回那个充满生命力、年轻活泼的自己。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