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时就有厕所 唐朝乱扔垃圾打60大板…快来重庆首个环卫文化展览馆“涨知识”
环卫工作起源可追溯到什么时候?答案是夏商时期。
今(5)日,重庆召开市容环卫工作现场会,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当天,重庆主城各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一同参观了九龙坡区环卫文化展览馆。
据悉,这是重庆设立的首个环卫文化展览馆。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现场打探了展览馆中的部分亮点。
九龙坡区环卫文化展览馆,工作人员正在讲解环卫发展史。
历史沿革
唐朝乱扔垃圾打六十大板
在展览馆里,墙上张贴的环卫工作历史沿革,引起不少人的兴趣。
环卫工作最早起源于夏商时期。
其中提到,商朝起就有了最早的厕所;发展到春秋战国年间,城市对于厕所修造布局高度重视,连城墙上都要每隔五十步设计一个厕所。厕所还有严格的建造标准,公厕要修在道路之外,民用厕所的围墙必须要有两米七高……
到唐朝时,为处理垃圾问题颁布了严格的法律,其严格程度不逊于先秦。
据《唐律疏议》记载,在街道上直接扔垃圾和从窗口倒污水的人,一旦抓住最轻罚六十大板。如果执法者看见乱扔垃圾而不制止,则一并处罚。
然而,靠痛打显然不够,唐朝的更大进步在于采用强大的经济手段。由于农业生产的发达,让排泄物回收成为一个产业,在当时的很多大城市,出现过不少这一块的“创业精英”。
转而到宋代时,已经有专门负责清理城市市容的“街道司”,管理的环卫工一般上百人,城市大的可达五百多人。和现在一样,每天早上就有环卫工清扫街道,不同的是按天领取工钱。
榜样力量
环卫“明星”和他们的故事
展览馆里有不少熟悉的身影,他们都是环卫系统的佼佼者。
段含均是在2019年获得“重庆最美环卫”荣誉称号的。一米五的个子,拿着比自己还高的扫把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段含均已在环卫战线上工作了20年,除“牛皮癣”、清暴露垃圾、洗大街小巷,这副“小身板”,挑起了环卫工作的“大担子”。
在当环卫工之前,他是石坪桥的一名“棒棒”,靠着一根竹棒,两根尼龙绳,一副厚实的肩膀谋生。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会在这些走过的道路上扎根20年之久。
招聘环卫工的消息,是当时石坪桥清扫班的班长陈义淑告诉他的。陈义淑也在榜样之列,她在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十佳职工职业道德标兵”,2001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职工职业道德标兵”。她的感人故事,被不少环卫系统人士所知。
她当环卫工时为清理袁茄路护坡上的“白色垃圾”,主动从每天早上4点开始工作至晚上8点。
此外,池祥树、易明德、卓泽明等重庆市环卫“明星”也在榜样之列。
创新之举
多项创新成果练出“绣花功”
谈到环卫系统的创新,不得不提九龙坡环卫管理处的智慧环卫云管理平台。该平台可让环境卫生实现“一屏”智慧化管理,也是全市首个智慧环卫管理中心。
参观者了解九龙坡环卫管理处的智慧环卫云管理平台。
“环卫管理中所有要办的件都可以跟踪。”智慧环卫云管理平台解说员告诉记者,该平台还可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出环境卫生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供决策参考。“以前千头万绪的问题,现在很多都可以通过‘一屏’实现便捷管理。”
创新是整个展览馆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比如在服务创新上,九龙坡在公厕安装“扫码取纸”设备,安装饮水机、除臭装置、衣帽钩等便民措施,服务群众“如厕”更有温度。
在机具上,他们曾自主研发新型大件生活垃圾破碎压缩车,获得国家专利,并实现科技转化。该设备只需一人操作,即可实现对大件生活垃圾的抓取、破碎、压缩、运输等所有流程。
为更好推进环卫创新,九龙坡区环卫管理处设置了创新工作室。据九龙坡区固废公司负责人谭用春介绍,今年又改进了清扫路沿和护栏的装置,助力在城市管理上下足“绣花”功夫。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摄影 张锦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