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司法创新“零距离”服务群众
6月26日,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调委会为居民调解纠纷
8月20日,大渡口区八桥镇的张川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一笔2万元的欠薪,因为有了法律援助,最终拿到了手里。张川称,现在,法律援助的事儿在村里就能搞定了。
法律援助向下、司法调解做大、社区矫正贴心……大渡口区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该区围绕司法为民,在措施与方式上有了新突破,服务群众实现了“零距离”。
法律援助向下 76个村居建起便民联系点
大渡口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称,法律援助的事儿之所以能在村里搞定,是因为村里建有法律援助便民联系点。
“法律援助向下,司法服务无缝隙覆盖。” 该负责人称,大渡口区创新法律援助服务体系,依托镇街司法所,建立8个镇街法律援助工作站,在76个村居建立法律援助便民联系点;在12个律师事务所、3个基层法律服务所建立接待点,8个部门(社团)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的基础上,制定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制度、村居法律顾问岗位职责,定期组织律师特别是党员律师深入村(居)、企业、建筑工地走访群众开展法制讲座和义务法律咨询活动,让群众走出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法律援助服务。
据介绍,大渡口区还大力推动“承办法律援助事项的点援制 ”,推行延时服务、错时服务、上门服务等特色模式,健全完善服务质量检查公布、投诉处理、旁听庭审、跟踪回访等制度。同时,探索建立“一站式”公证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当天受理、当天办理、当天出证。开辟特殊群众“绿色通道”,优先服务孤、老、残、病、弱等特殊人群,免费为80岁以上的老人办理遗嘱公证,推动公证服务向证前和证后延伸,积极开展公证下乡,面对面提供公证服务。
今年以来,全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10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132万元,检查援助案卷100余份,回访当事人185人次,旁听庭审案件30件。
构建大调解体系 畅通调解“绿色通道”
今年,在深化“检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的基础上,大渡口区建立起民企商事纠纷调解中心,开展民营企业间的商事纠纷的调解。
在大渡口区,人民调解不仅进企业、下工厂,还通过建立“莎姐调解工作室”、 “法律超市”、 “和事老协会”等,将人民调解工作深入到社区、乡村邻里之间、居民家庭之中。
近年来,大渡口积极推进调解创新,既注重发现问题上更深入,也重视调解纠纷更专业,提升群众遇事找调解的主动性,构建起大调解体系。
目前,大渡口区已经形成以区司法局、区信访办、区综治办及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牵头抓总、镇(街)为骨干、村(居)为基础、行业性调委会为补充的大调解体系。这个体系中,作为骨干的镇(街)调委会负责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及时有效处置辖区内复杂的民事纠纷、群访案件、突发事件、疑难案件及跨镇(街)民间纠纷等;村(居)人民调委会负责排查和预防本辖区的矛盾纠纷,并直接受理、调处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法规。
“调解范围更大,队伍更专业。”该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批热心调解工作、具有较高法律和政策水平、熟知社情民意并有较高威望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党员、老干部、各行业专家及律师、公证员等加入了进来,充实了调解队伍,组建了调解专家库。
大调解体系的建立,畅通了调解“绿色通道”。今年上半年,大渡口区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34次,调解案件2308件, 协议涉及金额267.94万元。
社区矫正贴心 为特殊人群打造“中途之家”
今年4月,大渡口区率先在区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据称,该办公室的设立,将及时有效地监督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杜绝脱管、漏管等现象。
李军是一位社区矫正人员。回到家里,不但邻里看不起他,就连家人也给他白眼,日子过得压抑。
“不仅监督到位,更贴心。”李军说,工作无岗位,生活无着落,他自己都觉得快坚持不住了。幸好此时,司法局和社区矫正科、检察官办公室工作人员找到李军,帮他落实了工作。“不只是监督我,更是关心我。”李军感激地说。
创新管控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大渡口区努力在特殊人群矫正帮教上实现新突破。
据介绍,该区为社区矫正人员的信息建库存据,进行电子档案管理;把“中途之家”建成集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和安置帮教及法律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矫正帮教管理服务中心;依托“义渡志愿者”协会创建社区矫正志愿服务队, 动员和组织青少年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医生、教师、村(居)法律顾问等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信息库,有针对性地通过家访、电话、短信等方式开展教育引导和帮扶工作,让社区矫正人员获得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既严格,又贴心。”该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称,大渡口区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全部纳入了GPS定位监管,目前定位监管率达85%,严管类矫正人员监管率达100%。同时,又抓好教育帮扶工作,定期开展集中法制教育、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组织公益劳动、社区服务,深入了解做好帮扶解困工作,让他们既得到矫正,又获得了帮助。 文/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