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鲤鱼灯由龙灯演变而来 是市级非遗名录

02.10.2019  14:42

相会、游戏、冲浪、交尾、跃起、长游……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来自重庆市大足区万古镇的30条鲤鱼灯精彩亮相,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万古鲤鱼灯舞参加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彩车巡游后,第二次参加国庆庆祝活动,由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万古鲤鱼灯舞这个民间传统技艺重新焕发活力。

鲤鱼灯由龙灯演变而来

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团长何定模与鲤鱼灯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说,万古鲤鱼灯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清康熙年间便有宝顶香会朝拜灯戏表演的记载,但当时所舞的并非鲤鱼灯,而是纱灯,其形式也是从龙灯演变过来,远远望去,不似鱼形,更象泥鳅,宝灯如汤圆,被民间戏称为“泥鳅吃汤圆”,表演程式也很单一,没得看头。

直到20世纪50年代,鱼灯舞在周树人等万古镇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努力下,才定型成了滚圆可爱的鲤鱼。其两人一鱼的表演形式没有变,却有了“鲤鱼戏水”、“鱼跃龙门”等表演套路,更具观赏性。

该舞定型后,于1957年参加全国民间舞汇演一炮而红,不仅获得了国家二等奖,周树人等老一辈民间艺术家也得到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制作工艺“脱胎换骨

后来,鲤鱼灯舞的发展停滞了下来,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周树人、孙明才等前辈重新舞起鲤鱼灯,并将鲤鱼灯制作与舞蹈的技艺传承给了后代。2004年,何定模、孙中霞、周克均等鲤鱼灯舞传承人组成了万古鲤鱼灯民间艺术团,鲤鱼灯舞再度“”了起来。2010年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近年来,我们在制作工艺上做了许多创新,同时也保留了最原始的东西。” 作为传承人,何定模和艺术团里的老友们也是费尽心思,对鲤鱼灯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何定模说:“以前用篾条扎的鱼架很容易损坏,收纳时稍不注意就折断了,现在变成了钢丝为主,竹篾为辅,用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如果全用钢丝,鱼变硬了,耍得有没有灵气,所以保留了部分篾条。

同时,鲤鱼灯上的“鱼鳞”最开始是用金粉画上去的,舞动起来很容易掉。改贴金纸后虽不易掉,但却很容易烂。最后,大家群策群力,最终想出了好办办法——贴金布。

鱼身制作也发生了巨大得变化!” 何定模介绍,鱼身材料由最初的棉纸,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变成绸缎,再到如今的尼龙布,鲤鱼灯变得更加坚固耐用。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鲤鱼灯可以拆分成头、身、尾三段,在更方便收纳的同时,也更能适应出远门表演的需要。

观察鲤鱼改进表演技巧

鲤鱼灯舞表演艺术是历代艺人不断加工、改进、发展的结晶。 何定模说,为了让鲤鱼灯舞活灵活现,艺人们潜心观察鲤鱼的生活习性:如群鱼争食、卷草、戏耍、漂江、板子(产卵)、以及受惊四射、奔腾等形态,仔细模仿,再结合龙灯、狮灯的一些表演技巧,在民间创作再创作,形成了独成一家的表现形式。

鲤鱼灯舞的形式多样,可两条鲤鱼灯在一个桌面上表演,也可四五条鲤鱼灯在舞台上表演,还可8条、16条、24条鲤鱼灯在广场上表演……每条鲤鱼灯长两米,由两人玩耍,一人玩鱼头,一人玩鱼尾,一会儿戏水,一会儿漂江,一会儿觅食,一会儿抢宝,一会儿又跃龙门,生动鲜活,栩栩如生。表演时,配以川剧打击乐即兴套打,表演气势恢弘。

传承和创新让万古鲤鱼灯舞重新焕发活力,登上更广阔的舞台,除了本次受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外,2009年10月1日,大足鲤鱼灯代表重庆市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彩车巡演活动;2010年5月,代表重庆市参加上海世博园演出周;10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录制;2011年11月,参加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演出周。2013年参加“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演出。 2012年10月,参加中央电视台北纬30度中国行·远方的家第九十三集《石香花海——大足》录制。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韩政 刘翰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