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村民借钱助她返乡创业 如今她的蘑菇“伞”下有351个建卡贫困户

28.11.2020  12:41

△陈邦

几年努力,小蘑菇终于成了增收的产业!”陈邦琼捧着散发着清香气息的茶树菇说。

走进永川何埂的食用菌生产大棚,只见一排排菌架上,菌袋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看上去仿佛是一片片“菇墙”。

这是“80后”陈邦琼返乡创业拼出来的事业,如今在永川何埂也建有基地,年销售收入超过1200万。

作为当地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女掌门,陈邦琼致富后积极“帮穷”,今年与扶贫产业园的351个建卡贫困户形成联结,为他们打开一扇增收之门。

村民借钱助她返乡创业

陈帮琼个子小小的,扎着马尾辫,谈笑间脸上总挂着甜甜的笑容。

2013年9月,为了能照顾几近失明的奶奶,从福建回到老家的陈邦琼夫妇俩,开始筹备搭建食用菌厂棚。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平整荒坡、搭建厂房、修建便道……经过一番基础设施建设,手里的20余万元积蓄很快就花光了。

接下来还要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菌种、菌包,增添车间里需要的空调等恒温设备,陈邦琼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无奈之下,陈帮琼只得厚着脸皮挨家挨户借钱。乡亲们是看着她从小长大的,知道她是个靠谱的姑娘,有的人甚拿出压箱底的存款借给了她。

在村里,陈邦琼一共向40户村民借得现金20多万元。再加上银行贷款等其它渠道,她一共筹到了40万元。

有了这笔钱,陈邦琼加班赶工建设标准厂房,风风火火引进菌包、菌种等,到2014年的1月1日,永川区陈食宇仪食用菌厂正式开业。

扭亏为盈年销售额1200万

重庆和福建的气候有不小差别,完全采用福建的种植技术在永川种植茶树菇,达不到预计的产量。再加上夫妻俩以“赶乡场摆摊”的方式销售,导致长出来的茶树菇部分滞销,2014年食用菌厂亏损25万元。

夫妻俩并未气馁。

2015年,他们再次大胆筹资新修了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使厂房总面积达到了8000平方米,引进了金针菇、鸡腿菇等菌类。同时,夫妻俩大力拓展五星级酒店、大型餐饮场所等市场。

也是在这一年,陈邦琼将生意逐渐盘活,一步一步扭亏为盈。

接下来的两年,陈邦琼敢于“吃螃蟹”,引进对技术要求极高的猴头菇,一时间供不应求。2017年,她又大胆种植素有菌类“白雪公主”之称的银耳菌,首批5000袋银耳菌上市就被一购而空,受宠热度甚至超过猴头菇。

工厂式作坊逐渐发展到多个规模化、规范化基地,年销售额已达到1200万元,成为当地食用菌行业的龙头之一。

与351个建卡贫困户形成联结

儿时父母离异,她跟随奶奶一起捡废品、吃“百家饭”长大;创业之初,乡邻帮忙凑钱,产品打不开销路也是乡邻帮着一背篓一箩筐抬到场镇兜售。

蘑菇虽小,但也能顶着一把‘伞’。”陈邦琼笑着说,名字里有“帮琼”的谐音,也许帮一把就帮了一个家。

60多岁的杨友富因残致贫,妻子也是残疾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陈邦琼招收他成了公司员工,让其一家子有了稳定收入。

覃兰的丈夫因病丧失劳动力,一个人拉扯四个娃相当吃力。陈邦琼不但招收她到公司上班,还照顾她兼职一份轻松工作,让她拿到两份工资。

2018年,陈邦琼以2.5元/包的特价,为4个镇的部分贫困户提供菌包共20万包,惠及建卡贫困户100余户,除免费培训、送技术,她还对产品实行保底价包销。帮扶的对象全部脱贫,近50人年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

现在,她又参与到何埂镇扶贫产业园中。

按照《永川区何埂镇扶贫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成立了食用菌种植股份合作社,建卡贫困户以帮扶资金为主,按照1000元/股入股,351户建卡贫困户成为了社员。

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建设标准化出菇房30间,每间出菇房带动建卡贫困户12户。陈邦琼的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产量及价格保底协议,负责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利润按照贫困户80%、专业合作社10%进行分配,剩余的10%为陈邦琼的运营成本。要是遇上行情不景气,她还可能倒贴。

一朵蘑菇要顶半边天,还有很多路要走。”陈邦琼谈及未来时说,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但将小蘑菇变成大产业的愿景可期。

今年,为增强返乡创业企业的发展后劲,重庆启动“返乡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陈邦琼的食用菌厂也被纳入首批帮扶的40个返乡创业企业中,强化品牌包装和推广,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并带动更多人就业。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