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女孩两年参加20场相亲会 妈妈力劝:年轻可以试错
在刚刚过去的“520”,国内一家大型婚恋平台发布了2019单身人群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巨大关注的是,过去一直在大众印象中与婚姻、家庭离得很远的95后,也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婚恋之旅。
该调查报告显示,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到23 岁,40% 95后青年拥有相亲经验,并且平均空窗期超2年。
孟女士劝女儿相亲要慎重。
24岁女孩几乎每月都有相亲活动
妈妈劝阻怕她“冲动”
“这是5月20号当天晚上大家一起玩桌游,我和其中两个男生组了队,但都不是很喜欢。”5月22日中午,坐在观音桥的咖啡馆里,24岁的余孟然一边翻看着手机里“520”当晚的照片,一边回忆自己参加的这场联谊活动的细节。
虽然2019年才过去5个多月,但“520”晚上参加的这次相亲活动,已经是余孟然2019年参加的第三次相亲活动了,“我都是参加这种集体相亲,一对一倒是没有过。5月20日晚上的相亲活动是一家重庆本地的传媒公司牵头的,当晚参加活动的还有另外二十多个年轻人,“大家会坐在一起聊一聊,然后有一些两个人一起的小游戏。”
当天晚上10点不到,妈妈孟女士就已经开始每隔半个小时打电话给女儿了解情况,并再三劝她“早点回家,不要急着做判断。”小余的每一次相亲活动,几乎都会被妈妈这样监视着。
2017年大学毕业回到重庆以后,余孟然和大学时的男友分了手,此后每个月,几乎都会参加一次集体相亲的活动,活动上大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男女,“中途有一次和一个相亲的男孩儿交往过,也就三个月不到就分手了。”小余把这场恋爱的短暂归结于“双方深入了解以后发现不合适。”
孟女士大致算了一下,女儿毕业两年,参加的各种相亲活动已经将近20次,对于女儿频繁的相亲活动,孟女士一开始大为反对,“她那么年轻根本不用着急,而且相亲男孩子的表现,都是带有目的性的。”一开始,母女俩时常为这事儿吵架,但小余仍旧坚持自我,孟女士只能改变策略,监督她“相亲”。
孟女士曾经问小余,如果真的在相亲中“看上了”对方怎么办,小余回答她,“那就顺其自然呗,恋爱、结婚。”小余说,如果看对了眼,在一起三个月也有信心步入婚姻殿堂。
孟女士觉得,女儿并不懂得婚姻的严肃,“我和她爸爸虽然离婚了,但是彼此还是朋友,可能她觉得即使以后离婚也没什么影响。”她担心女儿太小,并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但是小余觉得,自己是在试错,“我还年轻,比起面对异性朋友,我在相亲里更敢表达对结婚的要求,也更能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
23岁的白悦刚刚成为母亲。
23岁已经结婚一年的她
“婚姻 看的是相处不是年龄”
某相亲平台的调查报告发布后,23岁的白悦(化名)偶尔会看到网友们的一些评价,“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婚姻是什么。”“还那么小,知道自己要什么吗?”…
这些评论,白悦越看越觉得有些气愤,“很多人看到‘95后’就觉得是不靠谱的代名词,但我觉得这是个谬论,对婚姻的态度不是说人越大越成熟。”
家住南岸区阳光100的白悦虽然比余孟然还小一岁,但今年5月16日,她已经迎来了自己的小宝宝,这是她和丈夫从2017年就开始计划的事情。读大二的时候,白悦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小叶,两人从大二开始交往,2017年两人毕业后,就在年底结了婚,“想得很简单,结婚后就备孕,然后孩子两岁以后我去读研。”
白悦回忆,虽然自己和丈夫都是95后,但是从确定要结婚开始,所有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包括我辞职养胎,他换岗位去区县工作等,我们都是互相沟通后做的决定。”
白悦记得,大学毕业的一段时间,丈夫小周突然不想工作了,在家待了两三个月,“当时说是太累了。我就直接跟他说,如果一直这样,我不会和他继续。”两人也没有吵架,但是沟通后,小周也很快振作起来。白悦怀孕后,两人最终商量决定白悦在妈妈家养胎,小周在公司自请去了渝东北做公司的片区代理,“比过去要辛苦很多,但收入高很大一截。”现在,小周每周五开车回重庆陪伴母子俩,周日晚上又开车回区县。
“我觉得一个人对婚姻的态度不是看年龄的,也不是看阅历,是看有没有为了对方改变的心。”白悦说,她从来没有因为年纪小恐惧过婚姻,反而因为夫妻俩都是年轻人,互相之间没有顾虑,很多事情反而好沟通,“有时候我妈都劝我,说我说话太直接了,但是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错误。”
专家
95后自主独立
他们在情感中交流成本降低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婚恋专家周小燕提醒,在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基础上,婚姻幸福与否和年龄没有任何确切的关系。很多父母长辈会从自己的角度规劝95后,但是,这个世界的发展很迅速,上一代人的经验和观点也许并不符合新一代的婚恋观。
周小燕介绍,以她从业多年接触到的95后来看,这是有着强大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的一代年轻人,他们勇于尝试,同时也有足够的魄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许多95后的年轻人,在情感交流中的成本比很多80后、70后要低,因为他们懂得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瞻前顾后,遮遮掩掩。
面对婚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需求,如果一个人找到满足自己当下心理需求的对象,长辈应该给与帮助与祝福,而不是过多地插手。有的长辈认为孩子太小,以后需求变了会后悔,但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变化的,这样的顾虑永远都会存在。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