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蓬江上的妙影,亚洲第一廊桥和古镇的几世情缘

06.06.2017  15:04

即便身处桥都,提起廊桥,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恐怕多半还是徐志摩笔下满载离愁的康桥。但在重庆,有一座身负“亚洲第一廊桥”之名的濯水古镇风雨廊桥,不仅以制作难度极高的纯木质结构制成,更在数百年间历经风雨,屹立不倒。三年前,风雨廊桥意外殒身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火势绵延数小时方止,木质结构几乎被烧毁殆尽,且无法修复。直到2015年,这座古桥在重建之后,终于再一次重现于世人面前。

山水间的民俗画卷

重庆素有“桥都”之名,故而,在这西南的巍峨大山与神秘深水之中,桥是再寻常不过的建筑。但在都市里,看惯了跨江大桥、人行天桥、铁路大桥、公路立交等等钢筋水泥所灌注的庞然巨物,也着实让人有些审美疲劳。这时,便不免让人怀念那些旧时青瓦木梁,为人们遮风挡雨的廊桥。

恰好,在黔江的濯水古镇,正有这样一座在老街溪边的风雨廊桥隐然而居,漫步其上,昔日廊桥的繁华热闹,还仿佛依稀可见。

濯水风雨廊桥拥有“亚洲第一廊桥”的美誉,因其长度仅次于加拿大的亚特兰德大桥,故又被称为“世界第二廊桥”。其历史大致与濯水古镇相仿,古镇初称“白鹤坝”,元明之时,隶属酉阳土司属地,至清后期,此处已是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必经之路,民国二十四年,便成为了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风雨廊桥亦于此间形成。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有“亚洲第一廊桥”之称,因其长度仅次于加拿大的亚特兰德大桥,又被称为“世界第二廊桥

顾名思义,“廊桥”便是桥梁与房屋所结合的产物,即有屋檐的桥梁。区别于人们所熟知的石拱桥、石梁桥,廊桥多以木质结构为主,不仅建筑工艺极其复杂,更是难以保存,在重庆现有的800余座古桥当中,廊桥仅剩50多座。所以,对于这种古老的桥梁样式,人们自然难免陌生。

旧时,人们根据河床的宽度,设计出相应大小及样式的廊桥,为跋山涉水、长途跋涉的行路者提供遮挡风雨的场所。久而久之,因为人流集中,廊桥也逐渐成为了当地乡民休憩,以及交流交易之处。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内设有长长的坐凳,桥头在漫长的商贾交易之中曾形成了一条小小的店铺街,往来行人可在此处购买食物以果腹,桥旁两侧还有免费的茶水,以供风尘仆仆的古道来客们解渴。

风雨廊桥与濯水古镇紧紧相连,一条完美的弧线横卧阿蓬江之上,宛如一道悬挂于江水上的雨后彩虹。对于旧时路行千里的商贩们和土著乡民来说,廊桥宽厚的屋檐,无疑为他们在酷暑严冬之中提供了最佳的庇护。而在闲暇时分,人们亦可在廊桥中呼朋引伴,或结识同样赶路的陌生人,甚至当地乡民还可将方便的活计带来完成,以排解生活之中的孤寂。不难想象,当时的风雨廊桥热闹非凡,处处都散发着烟火之气。

此外,廊桥中还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求镇邪、留财。每至祭祀之时,廊桥之上最为隆重,乡民拢聚,夹杂些许过路客,祭桌摆满祭品香烛,大家纷纷磕头作揖,以祈神明降福,俨然是一幅旧时山水间的民俗画卷。

风雨廊桥横跨阿蓬江,桥身为纯木质的榫卯结构

没有一颗钉子的廊桥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长303米,宽5米,由桥、塔、亭三部分构成,其桥身为纯木质结构,立柱、横梁、顺檩等构件均以榫头、卯眼相互穿插衔接,整座廊桥之上,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如此结构,不仅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使得桥身牢固精密,更可以允许一定的变形,以减小震动响应。其上建有3层塔亭,两侧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精美雕花木窗,木窗之下,摆放有40厘米宽的红漆长凳,以供游人随时解乏。

负立码头之上,遥望不远处的风雨廊桥,错落有序的廊柱与弧度平缓的人字形房檐相映成趣,形成极富中式特色的图形,让人感觉亲切而复古。夜幕笼罩之时,移步其上,耳边传来的是脚踏木板的钝重之声和潺潺溪水的涓流细语,此时,红色灯笼照耀下古色古香的纯木廊桥映入眼帘。景致之古朴梦幻,不禁让人幻想,或许在遥远的百年以前,这廊桥之上曾有过一段旷世绝恋,他们必是一双璧人,有着好看的容颜,于此相逢相恋。

复行至廊桥中段,还有二层的晀望楼,初夏之时,有充足的阳光反射入内,有些时段,阳光甚至可以直射进入,故而,在这晀望楼之中,不论是楼内还是楼外,都足见一派阳光明媚的秀丽景色。眺望濯水古镇之中的古建筑群落,依稀可以想象当年人们在此处的生活。清晨,各家打开房门,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偶遇乡亲,大家热络地打着招呼;早早开始准备的早点摊外,已不断升起白色的蒸汽,往来客商在廊桥短暂休憩,排队等待着早餐,马上就要开始赶路;落眼到桥下的溪水时,隐约有溪边清洗衣物的女人们的说笑声传来,彼时这古镇中的生气,该绝非今时的城市可比。

人字形的青瓦房檐四面通透,即便在常年雨水丰沛的濯水,廊桥中也始终可以保持干燥。雨季时,桥外水汽氤氲,桥内却无湿气侵扰,当地乡民将这里当做自家的天井,做些悠闲的劳动,和邻居、赶路人闲聊些生活琐碎,无疑惬意又自在。自幼生活在这样包容、和谐的大家庭中的孩子,极容易培养起讨人喜爱的个性,因为这样的环境里,最不缺乏的就是温暖和关爱。

若是碰到了祭祀、过节等赶场的时候,廊桥如凹槽一般的结构,又顺势起到了分散人流、调节秩序的作用,虽然人们依旧摩肩接踵,但却不至于像街巷中一般杂乱不堪。每逢古镇中的居民们婚丧嫁娶,需大摆筵席,或是廊桥之中有人偶戏表演,聚满人群,廊桥与周边的街巷都会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或许,正是因为不同空间、不同功能,在无形之中让人流有了划分,人流虽持续,却是落有层次。只有在此时,方能体会“人流”的“”字,当真如水流般流畅自在。

风雨廊桥由桥、塔、亭三部分构成,更有双层塔亭供游人观赏风景

浴火重生的亚洲第一廊桥

虽然,廊桥在中国的历史已逾2000多年,但因其制作工艺复杂,保存难度极高,如今在全国范围内,现存的木拱廊

桥已不足200座。作为人类文明建筑史上的瑰宝,保护木拱廊桥,避免天灾人祸,自然势在必行。

然而,就在2013年11月28日,有着“亚洲第一廊桥”之称的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却遭到了一场灭顶火灾,火势自凌晨4时起,直到8点才被完全控制并扑灭。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桥面上的木质建筑皆被烧毁,经初步判断,已无法修复。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沧桑廊桥,曾有许多岁月深浸的痕迹,久磨之中似乎让时间永恒,而今,却俨然要带着自己的隐秘与山民们的足迹,消失于无风无雨的时光之中。

好在,黔江当地立即开始着手于重建方案,并对火灾中未毁的桥身、桥墩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风雨廊桥静待命运的审判,心系廊桥的人们,也都时刻关注着它的发展。直到2014年5月,风雨廊桥的重建工程终于开始,这座古桥,才又得以有机会重新向世人们展示它的魅力。

风雨廊桥的这段不幸,不禁让人回想起数百年前,身居酉阳土司属地的濯水人,在习得中原汉民们的木质拱桥技艺后,筑建这座屹立至今的风雨廊桥时的情景。在敬畏鬼神的土家人眼中,筑桥不仅是通流两岸的手段,更是关系整座村寨安危的大事。故而,在动工之前,需先请来法师选址,桥址确定之后,方才能举行破土的仪式。

整个仪式由德高望重的法师主持,以香烛三牲祭过诸神后,选寨中最大的公鸡,以利剑割断其喉,一人撒米前行,法师则在其后将公鸡的鲜血淋洒于白米之上,直至二人围绕桥址一周。此举名为“开大红”,意在示以诸神风雨廊桥所建地址,以求施工过程中得到神明庇佑,一切顺利。整个仪式结束后,开始动工。

至廊桥建成,仍不可通行,因为人们还要举行隆重的“踩桥”仪式。对于许多山寨来说,“踩桥”都是最为盛大的活动之一,几乎不亚于任何节日,可谓是万人空巷,壮观无匹,风雨廊桥的现世,亦是盛大如斯。

法师选定好良辰吉日后,石工掌墨师于桥头点香敬拜土地,并以盐茶五谷和雄鸡血“退煞”,求得人们在使用风雨廊桥的过程中平安无虞。其后,法师请寿星、文士、名流、乡贤等来“踩桥”,以取长寿、贤良、声名等意。而“踩桥”者则口念吉祥祝语往复,随后寨民齐涌廊桥,在炮竹与锣鼓声中,结束整个仪式。而此时,风雨廊桥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生涯。

2015年2月,风雨廊桥完成了柱石更换,以及桥面主体、楼板、雕花、檐口、桥墩、斗拱等的修复工作,重新对外开放,虽不及当年新生时的声势盛大,但对于风雨廊桥来说,却无疑是一次浴火重生。如今,风雨廊桥不仅拥有了更加精致的桥体,在走过廊桥之后,更是有美丽的花海取代了曾经的荒土。风雨依旧,时光依旧,但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风雨廊桥,却已是更美的模样。

风雨廊桥曾于2013年被一场大火焚毁,至2015年重建后重新向世人开放

原标题:阿蓬江上的妙影,亚洲第一廊桥和古镇的几世情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