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近百万字扶贫报道 谱写脱贫攻坚的巴渝壮歌
▲在2月25日上午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庆日报农业农村部记者颜安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颜安,39岁,重庆日报农业农村部记者,他是一位长期从事“三农”报道和脱贫攻坚宣传报道的专家型记者。从2009年联系市扶贫办开始,他一直以宣传扶贫工作为己任,足迹遍布重庆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区县,其中1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和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更是他采访的重点。为采写出更多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接地气的新闻稿件,他几乎每个月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 “泡”在基层。12年来,他用近百万字的扶贫报道,见证、参与、记录了重庆脱贫攻坚的历程,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的巴渝壮歌。
▲重庆日报记者颜安近年来采写的部分扶贫新闻报道
深夜,万家灯火之时,随着最后一个字符的敲出,颜安把键盘推进书桌里,望着屏幕,长吁了一口气。这是一篇长达万字的鸿篇巨制,全面梳理了重庆脱贫攻坚进程,回顾了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重庆篇章。
2月25日在北京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这位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重庆日报记者,更加清晰地感到了身上的责任,一刻不停歇地又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报道中。
一次采访触动心灵
倾情脱贫攻坚“鼓与呼”
▲2018年11月,重庆日报记者颜安(右)在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相林
“是什么让你这么多年来专注于脱贫攻坚的报道?”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颜安回忆起了刚对接扶贫报道不久的一件事。
“我们把从家门到学校门再进机关门的干部称为‘三门干部’,意思是这些干部学历虽然大多不错,但缺乏社会和基层经验,对工作的认识还有许多不足。”颜安说,如果按这样算的话,刚参加工作时的他就是一名“三门记者”。从小在城里面长大的颜安,2007年毕业后进入到重庆日报工作,此前一直负责时政类报道,直至2009年开始对接市扶贫办,他才有了更多接触、感受基层疾苦、冷暖的机会。
2010年春节前,颜安接到去城口县采访的任务。他回忆道:“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个任务有些发怵,因为城口是重庆最偏远的县,而且没有直达的汽车,需要在四川省万源县中转,单边的路程长达10小时。”采访前一天晚上9点多,颜安来到重庆菜园坝火车站,乘火车前往万源。但第二天凌晨3点多到站后,却一时找不到去城口的大巴。他只能就近找了个宾馆睡了两三个钟头后再接着上路。
当他连夜舟车劳顿终于赶到贫困户家中时,眼前的那一幕,让他突然忘记了所有的疲惫。那是一户因病致贫户,颜安抵达时,她正在卷起袖子,拿着针管,对着自己的手臂注射药剂。
尽管已时隔10年有余,这一幕仍然深深地刻在颜安的脑海里,那位贫困群众的愁容和声音总是时不时在他脑海里出现:“没法子啊,生了病看不起,只能找医生拿点药水水,再自己找根针管打进去,看好不好得了。”说到这里,颜安有些懊恼地告诉记者:“当时还是太年轻了,没有把她的电话或者联系方式记下来,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她的情况如何了……”
这次采访给颜安带来极大触动。从那以后,对贫困政策的落地、贫困群众的生活变化,他尤为关注。一方面,他像个海绵一样,把各种脱贫攻坚的最新精神、指示、政策都吸收进来,装进脑海中;另一方面,他也在基层搜寻对应的落地情况,遇到贫困户甚至村干部不清楚、了解政策的时候,他还耐心地普及和讲解。
2019年4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考察当天,作为特别报道组一员,当天便赶赴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从下午一直回访到深夜;2020年4月他再赴中益乡,蹲点采访6天……
这些年来,颜安将视角和笔触对准那些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努力奔跑的贫困对象,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贫困户朱学兵、丰都县十直镇秦榜沟村脱贫户付体碧、黔江区黑溪镇胜地村村民王贞六等的事迹,都通过他的报道为更多人知晓。不仅如此,作为党报记者,每到重要时间节点,在报社策划的重大主题报道中,颜安均担任着重要的组织者、实施者角色,始终坚持用他的文字为脱贫攻坚工作鼓与呼。
一次党报公益扶贫行动
让他成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络员”
▲2020年4月,重庆日报记者颜安在南川区西城街道永隆社区采访贫困户吴孝伦
在颜安看来,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在很多时候并不为外人所知,这导致了即使有一些社会资金想投向贫困地区,想帮助贫困群众,也没有可靠的信息渠道。
事实上,如何在社会扶贫大格局中贡献自身的媒体力量,也是重庆日报一直以来探索的重要方向。2017年,在报社编委会的精心策划下,重庆日报启动了“跟着党报去扶贫——重庆日报新闻扶贫大型公益活动”。希望通过系列新闻报道、刊发扶贫公益广告、落地公益互动策划等,在一批贫困村、贫困户和社会公益力量之间搭建爱心桥梁,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传递社会正能量。
“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公益活动的第一期,也就是开篇之作。”颜安介绍。那年7月上旬,包括总编辑张永才在内的重庆日报采访团队来到了城口县,深入大巴山腹地进行采访。3天时间里,他们采访了东安镇兴田村的贫困户唐太友、周远秀等人,了解到他们通过巴渝民宿挣到了票子,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鼓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由重庆日报记者颜安采写的报道《“最穷村落”乡村旅游谋划升级版》
为帮助他们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助力长效脱贫增收,7月12日,由颜安采写的报道《“最穷村落”乡村旅游谋划升级版》见诸报端,并配以对东安镇兴田村乡村旅游的理性思考,呼吁、号召社会各界共同为兴田村旅游出谋划策。据相关资料显示,这是一次成功的策划。活动共持续了2个多月,推出公益报道10期、刊发新闻稿件50余条。报道抓住了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重点、热点、痛点,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这样的活动,引起了社会共鸣,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帮扶的良好格局,让新闻扶贫真正落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体现了党报强大的影响力和自觉的社会担当。而我身为其中的一员,能为贫困地区‘发声’,也收获了许多。”颜安表示。
不断的采访积累和思考
让他肩负起脱贫攻坚“观察员”的作用
▲2021年2月,重庆日报记者颜安在垫江县坪山镇迎春村采访村民刘德胜
从2009年至今,随着大量采访的积累和沉淀,颜安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事宜把握得越发精准,随之对脱贫攻坚也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作为新闻媒体,我们应保持相对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敢于对一些脱贫攻坚进程中出现问题发声。”颜安说。
脱贫,必然要摘帽,这是许多贫困区县不愿意想、不愿意面对的事。“当时市里面提出摘帽的意见后,我很快捕捉到了一些区县,尤其是部分区县扶贫办负责人的情绪。”颜安笑着说,这么多年来,“贫困帽”就像一顶“安全帽”一样,让这些区县获得了不少政策、资金、资源上的倾斜。这在一段时期内是合理的、应当的,但是一旦贫困区县越过了这个阶段,这些倾斜是否会逐渐减少,成为了区县聚焦的重中之重。
采集到相关素材后,颜安采写了《脱贫摘帽,区县为何不积极?》一文在重庆日报上刊发,报道既有对区县声音的集纳,又有对原因的剖析,还提出了工作建议,为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有关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脱贫攻坚,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光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无疑是不够的,金融资金在这个进程中也应发挥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针对贫困群众而言,小额信贷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金融产品。颜安说,重庆对这项工作的探索很早,但却并没有激起太多浪花,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解背后的原因,他又先后到开州、涪陵、石柱等区县进行了采访。
“新闻媒体要转型,就应该提出更多具有思考性、建设性的观点、见解,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以更多启迪。”颜安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全面转向了乡村振兴,同时媒体转型的压力也在加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多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自己的报道引发更多思考、讨论和关注,持续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发声。”
原标题:他用近百万字扶贫报道 谱写脱贫攻坚的巴渝壮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