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银行VIP客户一条个人信息可卖上千元

14.09.2016  15:07

  某银行个人信息数据库。记者 平索茜 摄

  近日,央行等六部委决定于今年9月至明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联合整治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行动。当下,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行业的客户,个人信息泄露现象非常严重,一条条包括姓名、电话、地址、工作单位、开户行等完整隐私数据被当成商品贩卖,各种莫名其妙的电话让人防不胜防,一不留神就被骚扰、被讹诈,但受害人又问责无门。

  那么,个人信息究竟是怎么从银行泄露出去的呢?

  晨报记者深入调查,为你揭秘个人信息泄露内幕。

  100人信息价值多少?

  原银行员工:卖了5000元

  重庆某国有行前员工告诉记者,以前有同事卖过客户信息,让某保险公司做成了一单“大买卖”。

  “2008年7月份,我一位同事将100位VIP客户信息以每条50元的价格卖给了某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这个业务员在反复梳理了买来的信息后发现,有一位家住蓝湖郡的客户常在固定的时间去某高端健身房锻炼,于是她便办理了该健身房的年卡,在‘无意间’认识了这位客户,并和他成为了朋友。后来这位客户在该业务员的‘不懈努力’下购买了数十万的期缴保险。

  这还是一条个人信息带来的业务收入。据了解,这100条客户信息给该业务员带来了近300万的保费收入,提成近5万元。

  “这么算起来,那5000块钱花得很值。

  “我那位同事告诉我,信用卡开户数据、普通客户开户数据、高端客户的金卡、白金卡持卡人信息都可以贩卖,普通客户一般1000条起,每条售价3-5毛钱。高端客户一般在5-20元不等,有些资产上千万的银行私人VIP客户的个人信息甚至可以卖到500—1000元。

  个人信息怎么卖?

  信息贩卖者:是个细活

  记者在相关人士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位曾经了解过贩卖“个人信息”的刘某,他告诉记者,这行当是个细致活儿,个人信息涵盖很广,如姓名、电话、住址、爱好、家庭成员状况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标注。

  他说:“客户分类有高端客户、白领名录、普通百姓等大项,大项里详细分有各种小项,如高端客户还分为手机VIP用户、高尔夫会员、银行高管等等。

  “我记得2014年接触过一个在小贷公司上班的人,由于老完不成业绩,他就花了2000元在网上买了几万条与小贷行业相关的个人信息,结果不到一个季度业绩就直线上升,后来跳槽到一家保险公司后,觉得自己以前掌握的个人信息没用了,就转手卖掉了。买卖方式也很简单,只要通过介绍,加入特定的聊天群就行了。群里非常热闹,买卖个人信息跟赶集似的,你开价我还价,价格合理就拍板成交……

  隐私为何成商品?

  业内人士:有利可图

  客户分等级,不同等级价位还不同。如此看来,个人信息已成为了明码标价的“商品”。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从事个人信息买卖的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利益驱动。“比如,一家装修公司没生意,就有人提供需要装修的买房者。这些信息从哪来?当然是房产中介和个别开发商等相关单位。

  他说:“个人信息的来源有很多,我这里举例说明,比如,快递员直接把客户名字、电话和地址弄来贩卖,写字楼内的清洁工偷拍公司文件或客户信息。还有医生将病人信息进行贩卖,这里不得不说,精准的病人信息售价极高,尤其是家底厚、病情复杂的人一条信息上万元……

  本报记者 吴黎帆

  有一种职业叫“信息贩子

  在个人信息贩卖中,已经产生了产业链,甚至还诞生了一种职业——信息贩子,直接在各类信息买家和卖家之间牵线搭桥,从中收取“中介费”。

  而且“信息贩子”根据手里的资源和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还可相互合作。

  比如,一个专门从事医疗行业的‘信息贩子’就可以和保险公司、医院、殡仪馆的“信息贩子”合作。谁要买保险、谁生了什么病、谁在医院去世需要“一条龙”全都能“资源互换,合作共赢”。这就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有某种秩序的“个人信息贩卖市场”。

  信息贩子甚至还“评级”:“五星”信息贩子非常受欢迎,收入也很高。比如,个人信息的买方有可能花好几万买来的信息一个个联系后,一笔买卖也没做成。如果是这样,提供信息的“信息贩子”就有可能被同行“拉黑”,那么他以后的业务就举步维艰了。

  所以,“信息贩子”的消息也是尽全力做到精准、有效。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