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见2020·战贫丨写对联、杀年猪、捞鱼……华溪村迎新年

30.12.2020  17:42

12月30日,两山夹一槽的中益乡华溪村,深冬走在室外,有些冷。

即使冷,但村里依然很热闹:即将走过2020的最后一天,村民们杀年猪、写对联、鱼塘捕鱼,正迎接着即将到来的新年。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总书记牵挂的华溪村,85个贫困户302人今年已经全部脱了贫,这是华溪村脱贫后的第一个新年。

△鸟瞰华溪村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联动石柱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华溪村,直击华溪村迎新年。

翻身”的花婆婆

把心里话写成对联贴上门庭

华溪村有个偏岩坝,因乱石成堆而得名。不过,自从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这里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变成旅游休憩地。

57岁的花仁叔人称花婆婆,在这开了个食宿一体的农家乐。今年5月1日开业后,已接待了上千名顾客,毛收入超过10万元。

△花仁叔(左一)请人将自己的心里话写成春联。

12月29日下午,她特意请来村里的“墨客”大笔一挥,将她的心里话写成一副对联贴上门庭。

现在的好日子,花婆婆说“以前做梦都没想到是这样”。

2014年前,因丈夫生病开销大,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被识别为建卡贫困户。当时,一个月仅日常药费就要上千元,一住院费用更高。

贷起款来医,负担越来越重。”花仁叔叹了一口气说,她有一年起早摸黑养了8头猪,卖完了全部填了治病的“凼凼”,到头来养猪还缺猪肉吃。

一家人一边靠政策兜底一边向前奔,2016年摘掉了“贫困帽”。

去年下半年,花婆婆靠给乡里一工地煮饭,挣了1.7万元。她意识到,开个饭馆做点生意,“在屋头就能挣钱。

当时,市工商联餐饮商会恰巧在华溪村偏岩坝结对帮扶村民发展农家乐,她搭上了便车,成了最早参与的一批村民。

简单和女儿通气后,她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再找亲戚朋友凑了点,花婆婆就正式“下海”了。

受疫情影响,两个女儿和女婿春节回家后索性留了下来,一大家子人抱团在家创业。

现在的偏岩坝已不再偏,柏油公路通到了家门口,一个个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经常有外地人来旅游和小住。

5月1日,花婆婆的农家乐开门迎客,一连两个月客人不断档,收入好几万。到现在,她的农家乐已接待了上千人,毛收入超过10万元,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6桌。

我现在翻身了。”花仁叔说,“两个女儿也在身边,现在还添了个外孙。

△花仁叔请人将自己的心里话写成春联。

花婆婆的好日子背后,有帮扶干部的辛劳。“有时候深更半夜还在忙,给我们想挣钱的办法。”花婆婆开的农家乐,也是帮扶干部发动和张罗的。

她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城里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汪云友,刚来时是个长长高高的帅小伙,挖洋芋、栽红苕的力气活他都能干,几年下来头发白了不少。

△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将春联贴上了门庭。

12月29日,正在她家开社员大会的村民“头脑”风暴,即兴编出一副接地气的对联。请来的“墨客”大笔一挥,工工整整地写了下来——

上联:扶贫干部白青头

下联:华溪群众鼓腰包

横批:喜迎小康

虽然还没过年,但花婆婆准备新年就贴上。

撑起7口之家的熊培兰

请扶贫干部吃刨猪汤表谢意

年猪的叫声响彻山槽,华溪村里有了“年味”。

△熊培兰家杀年猪,邀大家一起迎新年。

12月30日一早,华溪村55岁的熊培兰家热闹起来:屋外的几个壮汉,宰杀了一头400多斤的年猪;屋里来了几个本村的帮手,正忙着张罗中午的刨猪汤。

要过年了,杀猪匠的生意排起了队。这顿刨猪汤,是她找忙碌的杀猪匠“说情”才定下的档期。

她有个特别的用意:赶在新年之前,邀请忙碌的扶贫干部吃口热乎乎的刨猪汤。

吃刨猪汤是农村表达谢意的传统习俗。

热闹忙了一上午,年猪的一半边被劈下来,四个壮汉搭了把手才抬起来。几名帮扶干部刚进来就帮忙打杂,熊培兰迎出来喜笑颜开。

中午时分,各种菜摆满了桌子。席间言欢时,有村干部关心的问起,今年能卖几万元,明年打算喂几头猪?

还没卖两头,有1.6万了。”熊培兰说,今年养了11头猪,明年养多少看手头钱的宽紧。

产业要搞好,继续向前跑。”人群中冒出一句话,为熊培兰打气鼓劲,赞她养的猪个头大。

△熊培兰家杀年猪,不少村民来帮忙。

熊培兰连想都没想,立马接下一句话:猪儿养得肥,全靠干部喂。

熊培兰说完,全场开怀大笑。

今年疫情期间,熊培兰养猪的上千斤苞谷,是帮扶干部一袋一袋送到家的。

熊培兰家曾因病因学致贫,一家7口人的生计全扛在她柔弱的肩头。提起过去的苦日子,熊培兰哽咽了,不停地抹泪。丈夫早年动了一场大手术,两个儿子头脑有点不灵光,小女儿和两个孙辈都在上学。

没有哪个能够改变我的命运!”熊培兰说,她掉进苦水里熬了几十年,头发都熬白了也没看到希望。

新一轮脱贫攻坚打响后,她有了盼头:女儿和两个孙辈上学有减免,丈夫生病住院报销了90%,一家人还有异地搬迁的新房。

要不是政策好,扶贫干部尽心,好日子不会来得这么快。”熊培兰说,自己的日子过好了,邀请过他们好几次,可总说忙一次没来。

为实现稳定脱贫,搞养猪产业也是扶贫干部发动和支持的,空余的时候也帮了不少忙。

这一年来,熊培兰“多管齐下”挣了6万多元,稳定脱贫有了产业支撑。这也是她几十年里增收最多的一年。

在扶贫干部帮扶下,熊培兰燃起了希望,也尝到了甜头。

黄精是华溪村的主导产业之一。在产业联结机制的带动下,熊培兰返包了9亩地的黄精,按照三年每亩2000元的管护费算,黄精还未上市她就可领到1.8万。三年后黄精上市,她还有分红收益。

今年,熊培兰一家又打了场漂亮“翻身仗”,在村里圈养了11头猪,已经收入了1.6万元。

另外,黄精管护有6300元管护费,土地流转有2000多元;务工有将近3万元,村里安排的公益性岗位一年有5000元。

席间谈起当下的日子,熊培兰的笑声很敞亮。

”了酒的陈朋

新年吃鱼“年年有余

天上下起了细雨,49岁的陈朋难得闲了下来。再过两天就是新的一年,12月30日,他跟几个村民约到犁树坝的鱼塘抓鱼,新年第一天吃鱼。

年年有余嘛!

陈朋一网撒了下去,收获不少。他抓出一条向记者“显摆”说:“我抓的这条鱼不小噢!

△陈朋捞鱼迎新年。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陈朋的收获不小:地里的黄精长势喜人,离开挖又近了一年;妻子谭明兰在村里的主题邮局超市上班,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

加上黄精管护的收益,陈朋一家今年又有将近5万元的收入。

腰包鼓起来了,生活也不“抠门”了。陈朋当天掏腰包买下好几条草鱼,拿回家丢进水缸里,等到新年第一天宰杀。

在他家旁的主题邮局超市,妻子正在清点货架上的东西,有些热销的商品要提前联系备货。

陈朋一家的好日子,也是靠奋斗拼出来的。

三年多来,陈朋家的餐桌上少了一样东西——酒。在此之前,陈朋嗜酒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妻子谭明兰和母亲马培清拿他无计可施。

那个时候,陈朋早上出工要先喝二两酒,再醉醺醺地扛起锄头往地里走;不到中午,他又借口做饭提前开溜,就为回家“抿两口”。

滴酒不沾了,彻底戒了!” 陈朋87岁的母亲马培清凑到记者跟前自豪地说,“连啤酒都不喝了!

陈朋的蜕变,从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撵他下地开始。

2017年,陈朋拗不过王祥生,听劝种了不到两亩辣椒。那段时间,王祥生一有空就上门,没空就打电话问,始终盯着陈朋下地干活。

结果卖了将近5000块钱!”陈朋一想,“有搞头,比种苞谷、红苕要强得多。

辣椒变现钱,陈朋也开始“”了。平时空闲的时候,他还捡起荒废多年的木工手艺,到乡里的工地上挣钱。

见村里正在大力打造黄精产业,陈朋将土地流转了出去,一年有3000多元流转费。之后,他又主动返包了5亩地的黄精管护,三年每亩可得2000元。黄精卖出后,他还有20%的分红。

黄精长得好噢!”说起地里的黄精,陈朋提起了劲,“保守估计三年下来能挣好几万。

看着村里党员干部风里来雨里去,他的“觉悟”也提高不少。

2018年,他写了三次入党申请书,每次都在自我剖析。当年10月,华溪村党支部开会讨论,决定将其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

回顾这两年,有个日子“镌刻”他的心底——2019年9月30日。

那天,陈朋一早就赶到了华溪村党支部会议现场。现场20多名在村的党员参会,集中讨论、举手表决陈朋等3名入党积极分子转为中共预备党员。

现场表决时,陈朋全票通过。

现在踏踏实实干,干出个样子来,把这个家撑起来,给两个娃儿做个好榜样!”陈朋说。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华溪村的村民们正忙着“迎新”,“”是新年,也是脱贫之后未来的“新生活”。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陈翔 王梓涵 陈竹 石柱融媒体中心记者 谭艳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重庆的一楼有多高?来,让你心里有点数!
重庆的一楼有多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重庆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