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让小城镇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脉

06.01.2015  11:18
  ◎主持人:
  重庆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何智亚
  ◎嘉 宾: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庆育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副司长 赵宏彦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主任助理 张其悦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 黄志亮
  重庆大学城乡统筹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龙彬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技术系副主任 覃琳
  何智亚:去年12月,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作了重要讲话,重庆也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决议。重庆在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对此有何建议?
  杨庆育:国家、市级层面对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于重庆小城镇的发展来说都是机遇。如何准确认清自身定位,抓住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合适的产业,以承载相应的人口转移以及如何在建设过程中留住文脉和乡愁,都是小城镇发展最大的挑战。
  小城镇的发展要抓准“以人为本”四个字。要做到以人为本,我们在深化改革上下一些功夫。比如户籍问题,中央已经明确对小城镇和小城市的户籍门槛要全放开,那就是不要再设门槛。同时,现在城市叫做千城一面,我们一定不要走到今后变成千镇一面、千村一面这个圈里去。
  赵宏彦:重庆城镇建设是以大都市带动乡村为格局,未来,小城镇必然成为重庆城镇化、工业化的主战场。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进行产业布局和人口转移显得至关重要。在小城镇建设当中,要有产业化,有产业城镇才能发展得起来,还要定位准确,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地调整。
  小城镇的规划可适度超前,但超前太多也不行,而规划滞后带来的麻烦却是相当的严重,事倍功半。在规划方面要舍得投入,重庆有这方面的资源。在规划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尺度问题,小城镇要突出一个小字,不要去建大广场、大小区、大高楼。
  何智亚: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绝不是修几条马路、盖几栋高楼,在加快建设的同时,更需要产业做支撑。当前,重庆就小城镇建设做出了哪些探索?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张其悦:这些年重庆市在探索村镇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对小城镇实施的多个战略,特别是当前的中心镇战略,其核心便是集约用地。同时,我市还积极参与国家的战略,包括申报国家重点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等。此外,还充分利用专家的力量,成立重庆市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聚集众多业内专家为全市所有的小城镇给予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对有历史价值的古镇。
  从政府层面,在资金、项目、政策上每年给重点镇或者中心镇500万元的支持,对一般的小城镇,从今年开始扩展到每个镇给100万元用于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政策方面,对中心镇的领导干部进行高配,以方便协调开展工作。
  黄志亮:重庆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小城镇的产业选择与小城镇之美之间是什么关系。对那种无序开发的、随意化的产业选择,它会破坏小城镇之美,是不可持续的。反过来,有序的、理性的小城镇产业选择以及开发,它会助推放大小城镇的自然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还有其他的社会生态之美。
  第二个便是促进小城镇抱团发展。一是以大带小的模式。通过产业上的科学分工,实现价值链整合。与此同时,实现功能上的有机整合互补,从而实现一个中心镇带动5-10个小城镇的发展。二是强强联手的模式。各镇通过协商分工、协商分布产业,来实现集约发展、组团发展。
  何智亚: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市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如何保住文脉、留住乡愁?
  龙彬:要从利用出发,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里边的历史素材。“旅游”是一大绝佳路径,基于旅游发展来思考名镇保护利用,不能局限于名镇的本身,要注重历史文化名镇和周边区域的互动,要对应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种要素,并融入现代化、信息化技术。
  此外,要克制设计师的创作,要做好留白,但同时要懂得做旧。留白就是说要为我们的古镇把历史原真的痕迹留下来,留下这个白,可以体现出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做旧是为了取得视觉的和谐,不是为了去做假,而是要用今天的技术在进行保护的同时,不改变历史的味道。
  覃琳:为什么要提乡愁,我想可能是因为有这种无差异化的小城镇的空间,给我们的感受没有办法得到一种认知。其实,这也是一个风貌的问题。一个小城镇的形态肯定跟风貌有关,文化附加在形态上面,风貌与文化共同赋予了小城镇特有的认知度,这便是被人们所怀念的乡愁。
  除了乡愁之外,小城镇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回答一个如何左手牵城市、右手牵农村的问题,小城镇能够为你的城市、为你的乡村、为你的居民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清楚,那么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可能走偏。(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