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个重庆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 小面、火锅、烧烤是祸首
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来自重庆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重庆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这就意味着每4个重庆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专家提醒,成人一定要小心“病从口入”。同时,重庆儿童患高血压的数据也在上升,超重肥胖是主要危险因素。
成人——高血压祸首:小面、火锅、烧烤
小面、烧烤和火锅,可以说是不少重庆人的最爱,然而,你知道吗?这些食物正是导致高血压疾病的祸首之一。
“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患上高血压,究其原因,就是吃得太油腻了。”三军医大新桥医院心内科耿召华副教授说,近年来高血压患者人数在不断增多。
来自市疾控中心最近一次重庆居民健康抽样调查显示,全市高血压患病率为24.5%,其中,30—39岁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达11.5%,且发病率仍在逐年增多。
为何如此高?耿召华认为,重庆人喜欢吃小面、火锅、烧烤等高脂肪食物,且吃得咸,这些都可能引发高血压。他解释说,人们吃进去的脂肪一般不容易消化,而是粘在血管壁上,从而减少了血液流动的空间,血管压力增大,患上高血压。加上不运动、睡得晚等不良生活习惯,更易引发高血压。
八成患者不知自己已患高血压
虽然高血压发病率高,但患者知晓率却不容乐观。据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仅为24%,也就是说近八成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很多前来看诊的患者家里没有血压仪,有些人甚至从未测过血压。”三军医大西南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迟路湘说,尤其是年轻患者始终觉得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专利”,直到身体出现问题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患病。
迟路湘建议,市民多吃蔬菜,每日进盐控制在2-5克以内。高血压患者饮食应限制脂肪摄入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甜食等,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鱼、低脂奶制品等。
儿童——患病几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说起高血压,很多人会认为是“老年病”。而事实上,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重医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吴晓云教授通过分析儿童医院近十年住院的120例高血压患儿发现,原发性高血压除了遗传及家族因素之外,大部分是由于超重、肥胖、高脂血症等因素导致。
个案
肥胖又头痛,15岁的小胖墩换上高血压
家住沙坪坝的小奇今年15岁,他常常感觉头痛,但并没太在意。
小奇说,今年暑假开始,他就感觉到有时会头痛,而且人也无精打采,以为是初三毕业时学习压力大造成的,小奇也没有太在意。但开学回到学校,头痛的毛病仍然时不时地“跑”出来烦人,还时常吃不下、睡不好。
9月底,小奇的头痛越来越严重,他才把这事告诉了爸妈。
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做检查,结果让小奇一家大吃一惊:“儿子是胖,但不至于患高血压吧!”
分析
120例患儿,原发性高血压肥胖、超重是主因
重医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吴晓云教授介绍说,近年来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以儿童医院为为例,每年都会收治10来例儿童高血压患者。这些属于已经发现或确诊的,而大多数儿童高血压都是隐匿的,不体检或是出现症状很难被发现。
通过分析儿童医院近十年住院的120例高血压患儿,吴晓云教授发现,最常见的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发病主要是肾脏疾病及先天性肾血管发育异常,其次有皮质醇增多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等。
而原发性高血压除了遗传及家族因素之外,大部分是由于超重、肥胖、高脂血症等因素导致。
欧美等国家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病的根本起因在儿童时期,我国部分地区针对11~17岁青少年的调查也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10%,肥胖和超重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更为严峻的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显示过半数儿童高血压转变为成人高血压。
应对
早发现早治疗,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吴晓云教授提醒,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孩子们不单单享受着物质丰富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承受着营养过剩、压力过大造成的身心损害,这也使得近年来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往往起病隐匿,发展缓慢,血压呈轻、中度升高,通常为亚临床表现,往往通过体检方能发现,容易漏诊,从而难以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治疗。
“大部分儿童高血压患儿都是通过体检等,才确诊高血压。”吴晓云教授说,所以要想将高血压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精神食欲减退、注意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惊厥、浮肿等表现,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尽早制定合理治疗计划,控制血压以减少高血压对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的损害。
提醒
控制体重调整饮食很关键
此外,吴晓云教授还提醒:
1、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从三岁起就要定期监测血压,超重或肥胖的孩子必须控制体重,增加户外活动,每天规律进行有氧运动30~60 分钟。
2、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形成健康饮食习惯。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能量零食的摄入,减少脂肪胆固醇的摄入,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纤维素和不饱和脂肪酸饮食,限盐及补充钾、钙等微量元素。
3、学会调整及释放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睡眠习惯,避免吸烟及饮酒,鼓励家庭式参与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提高预防及治疗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