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版手绘山城巷来了:立杆点灯,曾叫“天灯街”
△山城巷手绘图
你记忆中的山城,是什么样?传统风貌街区,是悠久的城市历史见证。
为配合重庆主城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市规划局、市勘测院采用手绘地图的方式,勾画出主城区28个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统称传统风貌街区)。29日发布了山城巷手绘图,有历史建筑、山城步道等,很有“老重庆”的味道。
立杆点灯,曾叫“天灯街”
山城巷,是古老的巴渝民居、具有典型的山城空间和传统巴渝风貌、重庆历史文化和山水特色的缩影。
据介绍,山城巷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1900年法国传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杆点灯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天灯巷、天灯街,1972年更名为山城巷。
该巷位于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凉亭子社区,北至重庆干休所,南以南区路为界,东接中兴路,西至石板坡立交。总用地面积5.15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约2.34公顷,风貌整治区约2.81公顷。
此地依山而建、沿崖而上的街巷梯道,别具特色。在重庆开埠时期,因紧邻外国领事租界地作为高级住宅区域,到抗战时期,又作为抗日将领的官宅区域。
唯一以山城命名的街巷
都说重庆是山城,但是,在重庆以“山城”命名的街巷,山城巷是唯一一条。
这里有长江岸边最美的倚山栈道,一眼望不到头的青石板路、建筑及巴渝传统古树名木,爬坡上坎,如今该巷正打造市内最美慢行步道。
△手绘山城步道
山城巷上下两头连接着上下半城。明清以来,这里是一个延续至今的古老居住街区。
山城巷在城市发展与更新过程中,发展滞后,片区原住人口外迁,加上地形高差影响,逐步衰败为城市边缘地带与棚户区。
如今,因其历史久远与文化深厚,作为重庆市28个重点传统风貌区之一,将进行保护修缮。其典型的吊脚楼、因地制宜的四合院、古老的石朝门、因陋就简的“抗战房”以及具有海派风格的石库门建筑,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新闻多一点>>
走走山城巷 看看这些老建筑
沿着山城巷步道而下,时而是民居相拥的小巷,时而是一面为老城墙的半边街,均极具特色。每每穿进一条与主道垂直的狭窄小巷,里面都别有天地,有着深厚的巴渝文化历史沉淀。让我们一起去走走山城巷,看看沿途的老建筑。
厚庐
△山城巷的厚庐
在山城巷,最具代表性的老建筑,恐怕就是名叫“厚庐”的石库门建筑了。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政府要员、企业家、社会名流等达官贵人云集重庆,他们大肆新建或购买名宅改建公馆或者官邸。这些官邸建筑虽然体量不大,但做工考究,与当时的普通民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建筑风格上有的模仿外国近现代住宅形式,有的以地方建筑特色。“厚庐”就在抗战时期,作为四川军阀刘湘下属兰文斌师长官邸。该建筑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的特点,现为渝中区房管所房产。
仁爱堂
△手绘仁爱堂
仁爱堂旧址位于山城巷80号、81号,为法国天主教会修建的仁爱堂教堂、神父楼、修女楼、仁爱堂医院、教会学校和附属建筑的统称。
仁爱堂紧邻领事巷,领事巷在打枪坝之下,地势较为平坦,过去是各国领事馆集中之地,领事巷地名也由此而来。
1896年3月26日,法国领事馆在领事巷建立(今成都军区离休干部休养所)。
1900年,在法国天主教会重庆教区总主教苏福隆在方济各玛女修会的直接主持下,仁爱堂医院在紧靠法国领事馆的天灯街修建。
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仁爱堂医院建成,由法国人阿特里昂任院长,医院为仿罗马式两层围廊建筑,砖石结构,占地12.1亩,由法国技术人员绘图设计,地处山城巷山体的顶端,紧邻仁爱堂修道院,居高临下,俯瞰长江和珊瑚坝,前面开阔、宽敞,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
整个建筑融合了西方罗马式建筑和传统中式建筑的风格,简朴而典雅。建筑呈工字形排列,入口处高达2层的4根的柱子作科林斯式,壁、柱、柱头作成爱奥尼克涡卷。
1909年,天主教重庆教区在仁爱堂设立“仁爱堂女子学校”,学校不分班级,采取类似私塾的方式教学。1941年,为了方便附近中外教徒过宗教生活,决定将仁爱堂教堂对外开放。1944年改名“陪都中医院”,也就是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的前身。
1951年9月20日,仁爱堂医院与西南卫生部工人医院合并,更名为西南卫生部新渝医院(今重庆中医研究所),成为重庆市首家中西医结合医院。
后来为四川省重庆中医进修学校、四川省重庆中医学校,重庆直辖以后为重庆市中医学校所在地。如今,仁爱堂现仅存神父楼和经堂,其余房屋虽被中医学校在2002年作为危房拆除,华丽仍然依稀可见。
大门的上方就是“仁爱堂”三个金色大字。大门的右边,还挂着一块“重庆市渝中区仁爱堂敬老院”的吊牌。进入大门,便是教堂经堂巨大的拱门,它的上方是一个同样巨大的圆形木窗,彰显着此地的庄严肃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蒋艳 市规划局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