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38岁博导试验把8岁孩子当博士带,孩子们的表现很惊艳

12.07.2017  21:45

孩子们在体验“博士课

把8岁的孩子当博士带,这脑洞开得足够大!上个月,38岁的博士生导师周庆干了一件“不务正业的事儿”,给儿子和三个小伙伴办了一场为期5天的培训,像带博士一样的方式带孩子们玩了一圈。

主业带博士,副业带儿子

7月12日下午,在沙坪坝区某小区,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见到了周庆。周庆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38岁,已经当了4年的博士生导师,现在带着两个博士生。他说,自己的主业之一是带博士,副业也带带儿子。

此时,距离他“开班”培训已经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说起这场培训,周庆显得很淡定,他侃侃而谈,说过程和结果,整个都“超出预期”,“不要低估孩子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当天,周庆的儿子出门玩去了,记者并没有见到小家伙本人。不过,家人告诉记者,他们对孩子的培养,跟社会上普通人差不多,这个暑假,还给他报了一个英语班,“其他的,没有任何硬性要求,他可以撒开了玩儿”。

周家的客厅里,除了占小半墙的书,周庆还给儿子准备了两块黑板。孩子的书占了书架的一小半,“教材、教辅工具书,这些都有,和普通孩子也没啥两样。

屋子里的“白黑板”和粉笔黑板上,还可以看到小朋友做的一些学习笔记。从笔记的内容上看,就是小学的内容,不过基本上都分了个一二三四五,比较注重条理性。针对这一点,周庆说,这些东西确实有自己从中引导或参与。

周庆说,他平日里会陪儿子做很多事,也时不时地想一些教育孩子的“招数”,“这些内容,儿子有比较喜欢的,也有不太喜欢的。”针对孩子不喜欢的,周庆也不会强求,“只有算了”。

孩子们正在上课

四个小学生体验“博士”课

因为过了一段时间,周庆让妻子翻了手机找了找,才确定了那场“博士”体验活动的时间:从6月19日至23日。

我也是突发奇想,妄图将自己日常授课的经验移植到几个八九岁小孩身上。”周庆带过不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甚至还带过中学生做研究,基于日常生活,他有感而发。

朋友也无意中知道了周庆这个想法,支持他,也要求让孩子来体验一把。最终,大家做了一个决定,把这场培训的时长定为5天,一共4位年龄相仿的小朋友(男女各2人)参与其中,每天从早晨9点开始,直到下午5点结束,其他时间“该咋玩咋玩”。

8岁的孩子,像博士那样去学习,这事靠谱吗?

周庆带着这四个娃,一步步从选题、查资料、实地调研、论文、PPT、思维导图等做起,一共安排了15个大的活动,都是模拟博士研究的日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其实,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这个年龄的孩子精力集中的程度有限,不可能正儿八经独立完成任何环节。”周庆说,他逐步引导孩子们,将各个环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就拿选题而言,周庆给孩子们准备了10个和猩猩有关的选题,一个个讨论。“所谓讨论,其实就是引导他们发言,有自己小小的思考。”周庆说,在所有的环节中,他更注重交流的过程。

除了选题,周庆还和孩子们查资料、观看纪录片,甚至教他们在一些官网和论文网站上查阅资料。论文“孩子是看不懂的,但可以告诉他们一些论文的格式,以及对论文的初步认识等等”。

四天下来,周庆列下来一些“小目标”,包括:让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演讲将近20页的PPT,自行设计问题采访10位游客,将近30个概念组织成一幅图画,并写出符合大学标准的800字论文等。

孩子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孩子们的表现很惊艳

PPT、思维导图、论文,这些东西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是否算是太难?要知道,在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两个孩子从来没有做过PPT,更别提思维导图和论文了。

只要想学的话,这些对于孩子来说不难,而且我们本身也没有作硬性要求。”周庆介绍,一般的教育者都知道,学习是孩子的一种本能。

记者参观了几位同学的“成果”,他们的思维导图,能够把几十个逻辑关系理清楚,写的论文用语还是8岁孩子的,但词句之间有逻辑,格式上有摘要、正文、引文、鸣谢等等,有板有眼。

7月11日,那场培训后两个多星期,周庆抽空,在自己的一篇个人公众号上分享了这次活动的细节和心得。他用近7千字的描述、记叙和总结,回忆了这场培训的点点滴滴,发表出来“希望分享给更多的家长”。

周庆说,整个活动,就是他实践自己奇思妙想的一个行动,自然也没有收朋友任何费用。这种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体验,过程和结果都让他惊艳。

最后一场,他给孩子们分了两组,每组设计了30个问题,进行知识竞赛。“两组都答对了29道题,全是和这次课题(黑猩猩)有关的知识,问题有深有浅。确实让我觉得惊艳,最后只好‘猜硬币’才决出输赢。

我这些年带过很多学生做研究,看到许多优秀的孩子不能清晰地表达个人的想法,或者在交流过程中缺乏自信。”周庆说,他这个活动,带着孩子们以“博士”的方式玩了一圈,也希望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帮助。

周庆教授

家长:孩子的收获不小

这次,孩子的收获还是不小。”参加这次活动的孩子家长之一郑女士告诉记者,她觉得这次培训还是不错的,周庆的方式,和普通培训班一味“灌输”的方式不同,更加注重引导。

他在引导孩子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例如,自己在做PPT时,应如何表达,借助什么样的画面,等等。孩子自己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对于“周叔叔”的上课方式,孩子也觉得很新颖,每天早九点晚五点的课程,郑女士的孩子常常“到时间了还不愿意走”。郑女士家孩子最喜欢的环节,是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有感而发,随时提问题,也喜欢观看纪录片的感觉,“跟平时还是不一样”。

专家:很 有创意,但要多些理性

重庆知名独立学者、资深教育专家林浩认为,这位教授培养孩子的方式非常有创意,应该算得上很另类的“兴趣班”。如果其出发点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且还能达到相应的效果,不妨视为对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林浩同时强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对不喜欢这种锻炼方式的孩子万万不可强求,同时老师在实施这个项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孩子在该年龄段的心理诉求和情感诉求,避免造成智力上的拔苗助长。

林浩同时提醒所有的家长,对于任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既不要盲目的肯定,也不要盲目的否定,更不要盲目地进行尝试。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多观察一段时间,看看这种方式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是否符合孩子的个性?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旭 摄影 平索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