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江姐》亮相国家大剧院

01.07.2019  10:11

川剧《江姐》剧照。(重庆市川剧院供图)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6月30日晚,川剧《江姐》亮相国家大剧院。这也是该剧自2018年初首演以来,首度在京演出。

  “重庆市川剧院编排的新版川剧《江姐》,将‘狱中八条’巧妙融入剧中,将共产党人的初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红岩精神更具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陈先生说。

  “用川剧来演绎红岩故事,是一次重庆本土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和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的完美融合。”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川剧《江姐》主演沈铁梅表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川剧《江姐》亮相国家大剧院,就是要以生动的艺术形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场关于信仰的生动党课

  川剧《江姐》取材于小说《红岩》,剧本来源于著名剧作家阎肃1964年创作的同名歌剧,由“三度梅”获得者、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领衔主演,大反派甫志高、沈养斋则由梅花奖得主孙勇波、胡瑜斌扮演。“三朵梅花”同台飙演技,让这部红色经典更具艺术感染力。

  据了解,《江姐》自2018年1月首演以来,已在重庆、四川等地演出55场,观众达6万余人,所到之处场场爆满。许多观众都流下了眼泪,演出完毕还情不自禁和台上演员一起演唱《红梅赞》。

  4月3日,该剧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上演时,可容纳近5000人的演出场地爆满。演出现场掌声如潮,演出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围着演员合影留念。

  在重庆机场集团公司党委举行的主题党日活动中,《江姐》被请到了党课现场。观看完《江姐》,千名党员集体重温了入党誓词。

  “《江姐》演出至今,之所以反响热烈,是因为观众在江姐身上找到了共通点。她激发了大家的内心需求,是一场关于信仰、理想、信念,关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党课。”沈铁梅说。

   塑造刚柔并济的英雄江姐

  作为经典剧目,歌剧《江姐》早已家喻户晓,川剧《江姐》也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演出过。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戏曲如何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水平变化?

  对此,沈铁梅的观点是,在人物塑造上,着重突出江姐作为一个女英雄的柔与刚、坚与韧、张与弛的反差,更好地衬托出她钢铁般的意志。

  在剧中,当江姐看到丈夫头颅高悬,而敌人就在身旁时,她使劲攥着拳头,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时优美而又悲凉的音乐《红梅赞》缓缓响起,江姐没有使劲去吼,却令观众感受到她内心信念的力量;当在狱中看到儿子照片,江姐立刻捧起照片亲吻、抚摸,又将其贴在胸口,一个温柔而又刚毅的江姐令观众为之动容。

  “演英雄不是横眉怒目,一直高亢到底。”沈铁梅说,要会“安静地演”,把握好一松一紧、克制与爆发的关系,到关键时刻情绪才有爆发力。

  巧妙融入“狱中八条”、借用版画效果完成舞台设计……沈铁梅介绍,川剧《江姐》在表演、舞美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彰显出红岩精神的时代特色。比如江姐就义时,舞台大幕出现众多刻着“11·27”烈士名字的墓碑,象征着江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无数的烈士前赴后继才换来新中国的成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绣红旗那场戏,整个舞台就是一面巨大的红旗,演员手中的黄绸带就是金色的绣线。演员舞动黄绸带来回穿插,最后组成一个五角星,舞台效果写意又大气。

   坚持艺术创作的极致追求

  “重庆的故事,重庆的英雄,由重庆的艺术家来演,称得上是‘江姐’回娘家了。”沈铁梅表示,此次《江姐》亮相国家大剧院,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意义非同寻常。

  为排练好该剧,沈铁梅在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状态。在排练期间,沈铁梅常常利用去剧院路上的时间,在车里背台词,哼着哼着就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在舞台上也经常会演着演着就热泪盈眶。

  “演《江姐》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沈铁梅说,自己从五六岁开始学戏,当时印象最深、学得最多的就是戏剧里的英雄人物,所以自小就有英雄情结,一直希望能塑造英雄角色。

  “江姐的精神也一直在激励着自己。”沈铁梅说,40年余年的川剧艺术生涯跌宕起伏,也曾有无数机会让自己在川剧低谷时离开,寻求发展机会,但本着不忘初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坚持了下来,终于等到现在——国家对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和重视,迎来川剧发展的最好时代。

  为更好传承川剧,沈铁梅主持重庆市川剧院招收一批川剧专业学生,进行培训教习,传承川剧经典剧目。此次,《江姐》也推出了90后江姐版,由重庆市川剧院学员周露饰演。

  “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是永远不能忘的。”沈铁梅说,川剧发展正面临一个大好时期,在政策扶持、社会认同、市场机遇方面都很好。作为传统戏曲的传人,树立文化自信很重要,要有担当,要乘势而上,这是使命与责任所在。

  据了解,7月1日川剧《江姐》还会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一场。随后,将赴天津等地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