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评论丨扶贫工作不能“远程问诊”要多“望闻问切”

06.07.2020  07:25

当前,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纷纷进入动态清零、“清仓见底”阶段,贫困户陆续清零。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进入“最后一公里”,切不可因终点在望而有所松劲,工作稀里糊涂、不在状态。

贫困户动态清零,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关键的指标。因而脱贫户清零,必须慎之又慎,不能“误诊”,更不能“错下方子”。一方面,要防止数据跑偏,出现“被脱贫”或假脱贫;另一方面,要切实巩固脱贫成效,防范发生先脱贫后返贫的情况。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各自的特殊情况,单看收入数据,往往难以准确反映贫困户的现实情况。唯有强化动态排查,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面进行“望闻问切”,才能对其“两不愁三保障”情况看得准、说得清、讲得明,从而精准施治。

走到群众中去,才能发现实实在在的问题,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去年开始,荣昌区实施“十指连心”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干部敲开老百姓的家门,全覆盖走访农户,询问每户困难,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3.4万余个,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今年5月起,荣昌区又在21个镇街全面推行镇街机关党员干部值夜制度,让干部利用群众夜晚空闲时间上门服务,在走家串户中访贫问苦,了解群众心声,做到问题心中有数,应对从容有序。镇街干部通过夜访进行“望闻问切”,发现问题马上解决,解决不了的马上上报区里,对不同问题实现“分级诊疗”,及时有效地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扶贫工作中。如果扶贫干部与贫困户走得不够近,又如何能精准、动态掌握贫困户家里的真实情况?有的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或躺在家中“远程问诊”“网上谈兵”“遥控施策”,如此脚上不沾泥,身上不滴汗,又如何能对帮扶对象了如指掌,又如何能摸清实情、发现问题、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地施策?要知道,有些问题坐在办公室是发现不了的,更难以将其处置在萌芽状态。荣昌区昌州街道石河村脱贫户邓金全家的鸭子患了鸭传染性浆膜炎,正是因为干部夜访及时发现,科学诊治,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强调:党员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经受考验,磨练党性,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可见,“望闻问切”既是对党员干部的能力考验,也是对党员干部的职责要求。荣昌区让干部夜访,就是在给干部“上紧发条”,全面提升基层凝聚力、执行力和应急效能。

在脱贫攻坚中,参与扶贫工作的党员干部不能“远程问诊”,要多“闻问”,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才能真正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确保脱贫攻坚“清仓见底”。

饶思锐

原标题:扶贫工作不能“远程问诊”要多“望闻问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