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和他的消防“志”——记重庆市丰都县十直镇乡村义务消防队

06.06.2016  01:09
   本网讯 8年前,老实巴交的王伯康干了一件“大事”。那些天,他走家串户,逢人便说:我想成立一支民间消防队,过来帮忙吧!村民对此并不感冒,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8年后,这支队伍壮大到30多人,有花甲老人、帅气小伙甚至是农村妇女。在王伯康看来,“灭火、宣传,我们人人都可以做。
  院坝上的唠叨
  4月17日,晴,丰都县十直镇七里村4组。王伯康带着队员们巡山归来,照例来到65岁的王泽明家,在院坝上围坐一圈歇脚。看着老汉和义务消防队的人巡山回来,61岁的张桂平放下手里的柴火,也端了个小马扎坐在边上。
   王伯康嘀咕了一声:“老嫂子又要开始唠叨了。”果然,队员们熟悉的一幕又出现了:张桂平掰着手指头,开始数落王泽明的“不是”。
  “我20岁过门,伺候了他老王家40多年,屋里洗衣做饭带大俩儿子、俩孙子,下地春播秋收,上坡砍柴摘野菜。大伙再看看这老头子,一把年纪了,一根白头发都没有。日子给滋润的哟!”张桂平一边数落,却一边情不自禁地乐呵。
  队员们也笑了,纷纷冲着王泽明打趣:“就是就是,老太太辛苦一辈子,老王头你是该对老太太更好一点才是。”王泽明“不服气”了,辩解道:“我天天和大伙巡山,走家串户排除火患,好事做多了,头发能不黑?
  队员们再次笑作一团。“每次巡山,我们都爱来泽明大哥家坐坐。老嫂子人好,讲话也幽默。不管我们走得多困乏,一到老嫂子的院子里就欢乐开了。”王伯康说道。
  王伯康说,义务消防队能够走到今天,“全靠老嫂子这样的坚实后盾”。毕竟,“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没有“半边天”的支持,我们哪有时间去忙弄这些。”
  除了像张桂平这样在背后默默支持的“老嫂子们”,义务消防队里还有5名女队员。49岁的勤阿姨便是其中之一,她是在丈夫感染下入队的。勤阿姨说,女人虽然体力不如男人,但灭火时打打下手、平时多宣传宣传防火,咱农村女人不娇气。
  自掏腰包建起消防队
  不娇气的农村男人、女人们,是打心眼里感激义务消防队队长王伯康的,因为“是他带头组建的这样一支队伍,而且还是自费。
  52岁的王伯康是十直镇七里村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是一名消防兵。十直镇离丰都县城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县里的消防队也曾几次到十直救火,但无一例外都是“人到房已毁”。这让曾经上过火场的王伯康十分无奈,于是便萌发了自组义务消防队的想法。
  8年前的5月6日,在王伯康牵头下,一支由退伍返乡务农的老兵和农村基干民兵组成的乡村义务消防队组建成立。那时候,除了一腔热情,他们一无所有。
  没有办公场地,也没有专业设备,队员们就自掏腰包筹了4000多,购买了一个抽水泵和几盘水带。“这是我们当时唯一的装备。”王伯康说。
  4个月后,他们便迎来了一场考验。时年9月,仰天湾大院起火,收到消息的王伯康带着队伍到达现场。然而,队里仅有的一台抽水泵功率不够,小水柱根本压不住大火势。怎么办?44岁的王伯康回想了下当年救火的情形,果断决定放弃灭火,转为阻止火势蔓延。王伯康带着队员、村民,用铁锹等工具在起火民房附近强行开出隔离带,成功保住了旁边8户人家。
  没想到,义务消防队就此一战成名。曾经笑言这是儿戏的村民们,也开始相信,义务消防队能够“真的救火”。消息传到镇里,十直镇政府帮助义务消防队翻新了一间旧屋,从此他们有了消防器材仓库。他们的事迹也传到了市里、县里的公安消防队,隔年,市公安消防总队、县公安消防大队分别向他们赠送了专业的灭火救援装备,还派人定期给他们培训。
  “我们跟专业消防队一样,向周围村民承诺24小时无条件‘接警’,有警必出。”王伯康说。为此,队员们自制了消防联系卡,上面的火警电话是王伯康的两个手机号码,每逢赶场天,他们会把卡片发到村民手中。
  要一辈子像军人一样
  成名之后的义务消防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村民认可,也迎来了一场又一场的考验。
  有一年九月,长冲村一四合院起火。村干部告诉王伯康,一名75岁的瘫痪老人还被困在屋内。火势正旺,过火老屋摇摇欲塌,王伯康和副队长王伯荣没有丝毫犹豫,就并肩一头扎进火屋,赶在屋顶坍塌前将老人救了出来。
  去年4月6日,丰都与忠县交界的瓦屋山森林起火,当地政府也给义务消防队打来了求援电话。可是,靠着平时代步的摩托车,大伙是很难赶到救火现场的。于是,队员任泽华开出了自家的面包车。没想到,从这以后,面包车也成了义务消防队的“出警车”。
  在瓦屋山上,队员们连续战斗了16个小时,才把明火扑灭。正当大家伙准备撤退时,由于担心夜间复燃,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请求王伯康等人留守。“只有你们在,我们才安心。”尽管大家伙已经累得不行,这群老头、小老头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除了救火,王伯康和队员们也像公安消防队一样,要参与各种抢险救援。有一年六月,牛家沟溪沟河突发山洪,将河面小桥淹没。王伯康带着6名队员,在河水较浅处拉起安全绳,帮助赶场村民过河。而8岁的王迎春由于着急上学,冒险过河时被急流冲走。王伯康、王伯荣、任泽华追出几里地,利用安全绳与安全带,手拉手下河将顺流而下的王迎春截住。这件事给当地触动很大,第二年溪沟河上便架起了一座宽3.5米、长16米的水泥新桥。
  一晃8年了,王博康和队员们累计扑救民房火灾上百起,扑灭森林火灾数十起,参与抗洪抢险12次,救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12人次,为失火受灾农家抢出粮食120多吨、牲畜200余头。每一次出警,每一场救援,他们都与危险同行。
  “当时只想到救人、救火,哪顾得上危险啊。”王伯康说,大家既然当过兵,就要一辈子像军人一样。
如今,荣誉载身的老王,依旧是四处奔波。他说,自己和队友们要继续做好三件事:灭火、救援、防火宣传。这,就是老王心中的消防“”。(审核人:陈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