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盐帮帮规、拾金不昧…… 透过铜梁古匾,看两百多年门楣梁柱间的故事

07.11.2017  18:34

慢新闻—重庆晚报消息,中国人为人处世讲情义。现如今,如果遇到拾金不昧、好人好事、救死扶伤等等,受助的一方一般都会去广告公司印制一面锦旗,亲手送给伸出援手的那位恩人,以表谢意。

现代的锦旗其实在古代也有,那就是匾额,不过古代匾额所承载的功能更多,制作也考究,字体书写、雕刻多出于名家之手,最后,高悬于门楣梁柱之间。

刘华钢说 每一块匾后都有不同的故事 

其实每一方匾额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透过匾额上镌刻的字体,去看看两百多年前一个地方家族的梗概、看看百年前川渝盐帮的兴盛、看看70多年前重庆客栈老板拾金不昧的故事……

铜梁大足县令

相隔9年给同一对夫妇送寿匾

近期安居古镇要筹办匾额展览,我们也在配合做好相关准备,等通过了上级部门的协调,我们随时可以将匾额在保护好的状态下展出,面向古镇的游客、群众。”11月3日,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走进铜梁匾额博物馆,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铜梁匾额博物馆馆长张泽春说,现在馆藏有300多方匾额,以清代木匾居多,馆藏的匾额中有100余件为国家二、三级文物。现存最早的是乾隆五年祝寿匾“杖朝耆年”,距今已有270多年。“匾额融语言、书法、美术、雕刻于一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同时,匾额可以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是人们表达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从作用的角度来看,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张泽春解释说。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行走在一方方古匾前,铜梁区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华钢讲解道,当前展出的多是堂匾,从内容及功能细分上又有祝寿类匾、寺院匾、官赠民匾、民送官匾等。其中展出的祝寿类匾有“海为添寿”、“贤母天荒”,寺院类匾有“第一名峰”、“坐破蒲团”等,官赠民匾有“艾发重添”,民送官匾有“崇应惠民”等等。

于右任草书的“贤母天荒” 

馆藏中有8块乾隆年间的古匾,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科研价值。”刘华钢说,其实仔细研究,有时在匾额中可以发现隐藏的故事,比如8块乾隆年间的古匾中有两块“寿匾”是有历史关联的。乾隆年间,铜梁县令和大足县令曾经相隔9年向同一对夫妇李王茶、杨氏送出“艾发重添”匾和“鹤算齐眉”匾。其中,铜梁县正堂送的是“艾发重添”匾,上款为楷书,“署四川重庆府铜梁县正堂军功议叙记录四次”,中款为楷书“五旬李王茶、杨氏双寿立”,落款为楷书“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岁夹钟月中浣谷旦”;而另一块则是大足县正堂送的“鹤算齐眉”匾,上款为楷书“大足县正堂加五级和为”,中款为楷书“六十寿李王茶、杨氏立”,落款为楷书“乾隆已酉年(乾隆54年)仲春谷时”。

刘华钢说,有两个县的县令亲自送匾为一对夫妇祝寿,而且是隔开的,可见清朝中期李王茶、杨氏家族在铜梁一带家世比较显赫。同时,两方寿匾都完整地保存下来,在官赠民的匾中也比较独特。

拾金不昧

匾额上还写了掉钱过程

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

铜梁匾额博物馆馆长张泽春介绍,中国的匾额文化历经两千多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随着功能不断演化,逐渐衍生成民间旌表制度,成为一种不断延续的激励机制。

后汉书·百官志》有一段: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拾金不昧匾

铜梁匾额博物馆内有一方“拾金不昧”匾额。记者看到,相比其他匾额的高大古朴,该匾额有些偏小,年代也不算久远,匾额上刻录了一个故事,上书:“窃思 萧君栋梁之为人也 抱义怀德迥绝凡流 营店作主对客情挚意诚 凡属寓之宛如归鸟 于丙戍之春二月既望 商渝返里路经时晚乃侨寓于此 以币囊代枕 次晨匆匆就道 遗落国币十余万元于第床间 蒙 君雅谊拾之 郎着人追还不及 予至中途忽觉 返询 仍以原物归还毫未拒阻 如此萍水情殷实深感佩 无从优报特以拾金不昧铭匾恭颂 略布愚忱之云尔。”落款为:“安岳县李家镇蒋义之拜赠。

其实该匾内容大概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评价:我暗自在想,萧栋梁为人怎么样,他有情有义品德高尚、不同于众人,开店对待客人热情而真诚,在这里住,就像回了家一样;第二部分讲述事情经过:农历丙戍年(1946年)二月十六,我于重庆经商返回时路过,住在了这里,晚上睡觉把随身的钱包当成枕头,第二天早上匆匆忙忙就上路了,把十多万元钱遗落在床上;第三部分说的是事情的结尾:感谢啊,萧栋梁捡到后立即让人追赶,但没追上我。我走到一半才发现钱袋子不见了,回到店里,他立即原封不动将钱袋归还给我,这样的精神实在让人敬佩,我没有什么好报答的,铭刻了这方“拾金不昧”匾额,赞扬他这种精神,表达我一点点心意吧。——安岳县李家镇蒋义之。

刘华钢介绍,这方“拾金不昧”匾是当年文物普查时,由店家萧栋梁后人捐赠,体现了铜梁淳朴的民风习俗。相比现代的“拾金不昧”锦旗,该匾算是非常“走心”了,失主“蒋义之”不但刻匾表彰,还讲述了大致过程,非常有趣和难得。

盐帮的永定章程 

在铜梁匾额博物馆内,还有光绪年间“生生会永定章程”,是当时政府主导下制定的盐帮交易的规章制度。刘华钢介绍,“合城公议监秤碑志”(即“永定章程”)木匾由序、章程正文、批示三部分组成,共26行918字。“”部分首先叙述了川主庙的祟高地位,盐秤监秤的由来;“章程正文”部分规定了安城(现安居古镇)校秤方法,盐秤使用过程中收费标准以及账目管理办法等;批示为时任铜梁县事朱庆镛。该匾反映了光绪年间盐帮人员买卖的过程,需要遵循的一系列约定成俗的制度。

匾额宝库

铜梁神秘的张家大院

匾额被称为“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如果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此类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凝聚和承载了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

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走向两方草书匾额之下,一方“贤母天荒”、一方“福寿康强”,“这两方匾额草书笔势连绵回绕、奔腾放纵,书法造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作者是被誉为‘草圣’的于右任。”刘华钢介绍,和铜梁展出的绝大部分古匾一样,这两方匾额发现于一座老建筑——张家大院。

于右任草书“福寿康强”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很多古匾在被发现前,有的是仓库的隔板、有的是农户家里的木门,还有的则是堆放化肥的案台……

原来堆化肥的牌匾“萱阁凝辉

在刘华钢的带领下,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走进了位于铜梁郊区的张家大院。这里虽然经过百年岁月,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作为家宅的宏伟。还没进门,就可以看到镌刻的楹联非常有气势,上联:浪淘尽今古英雄一曲抱村流谭水千尺,下联:随飞来仙人咳唾两山桃园送珠玉九天。对联巧妙化用杜甫诗句以及“咳唾成珠”等典故,表达这座宅院的非比寻常。

充满年代感的标识 

铜梁匾额博物馆馆长张泽春介绍,当年这里堪称是一个匾额“宝库”,从1985年开始到2007年,文物工作人员陆续从这里征集到了几百方匾额,其中修复展出的便有170余方。

人民仓库 

原来,民国初年,铜梁当地富绅张泽普用了三年时间在河畔修建了这座占地1.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3千平方米的张家大院。解放后,张家后人将大院捐给了人民政府。政府决定将该院改建成粮库——平滩人民仓库,而建粮仓需大量木板用作隔板、仓顶和仓底。而此时,张家后人正好是四川成都粮校毕业,便进行了改建设计,同时提议把木匾作为现成材料。于是县里迅速组织人力四处征集木匾,就这样,一大批各种木匾陆续汇集在张家大院。由于木匾要糊上报纸等进行隔潮,粮库也要进行防虫、防鼠处理,于是诸多古匾就这样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罕见的重刻匾 

如今,在铜梁匾额博物馆展出的乾隆年间的重刻匾(首次是乾隆五十八年,书写的是“眉寿初觞”,重刻为76年后的同治己巳年,在原来的基础上书写了“崇应惠民”四字)、光绪年间雕花精美的“庆洽萱闱”以及“草圣”于右任书写的“贤母天荒”“福寿康强”等诸多古匾,都出自于张家大院。

人民仓库旧景 

当年的人民仓库现在已杂草丛生 

说来也巧,仓库当时储存稻谷、小麦等五谷,都是用来填饱肚子的粮食,仓库的隔板却多是用匾额做成,而匾额是文化宝藏,是精神粮食。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江飞波 文 李野 图

原标题:盐帮帮规、拾金不昧…… 透过铜梁古匾,看两百多年门楣梁柱间的故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