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和见证不愿忘怀 86岁爷爷26年写上百本日记

11.06.2017  07:58

白贵银老人27年 写下了不下100本日记

白贵银老人用日记的方式,把上午的学习心得记录下来。

写日记不难,难的是坚持写日记。在大渡口跃进村街道,86岁的白贵银,把这项“爱好”坚持了整整26年,写了不下100本日记本。

一名挑夫出身的农村小伙,成长为国企干部,到退休后颐养天年……白贵银在约三百万字的日记里,将这一切都归功于党对自己的培养。

白贵银写日记的故事在社区里流传开来,不管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是邻里,受感动之余都尊称白贵银为“日记爷爷”。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白贵银的家,一套紧凑户型的三室一厅房屋,住着祖孙四代人。

吃过午饭的白贵银,将方桌摆放在了客厅中央,坐上藤椅,戴好老花镜,一个个苍劲有力的字跃然纸上。上午刚参加完养生课学习,他要用日记的方式,把学习心得记录下来。

从1991年退休,白贵银开始写日记,今年已是坚持下来的第27个年头。

白贵银告诉记者,退休后的老年生活中,只要稍有一点闲暇,他都会把当天重要的人或事给记录下来。不然,脑子就会觉得空荡荡的。

尽管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老师的一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白贵银铭记在心近八十年。通过参加工作后的夜校学习,年轻时的白贵银把写作当成了一种爱好。

随着退休后时间的增多,每天坚持写日记,让白贵银乐得其所。久而久之,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工整字迹方便后辈翻看

书架上、抽屉里,放满了白贵银写满字的牛皮纸封面日记本。还有些有特殊意义日记本,被白贵银珍藏在一口褐色的老式皮箱内。这口皮箱是1959年白贵银去到外地培训时买的,五十多个年头下来,皮箱一直没舍得丢。记者粗粗一数,大小在16开和32开不等、厚度60页左右的日记本,竟然用掉了上百本。现在,除了日记本,自工作以来获得的各级荣誉证书,白贵银也在皮箱里面珍藏着。

记者翻开他的日记本,里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却几乎没有涂改的痕迹。原来,为了做到去粗取精,更加准确地记录时代的脉搏,以及对人生的感悟,27年来,白贵银在不断往日记本中增添新内容的同时,也在反复修改着之前写过的东西。

每则日记,白贵银都会修改至少3遍。最后一遍时,就工工整整地誊抄下来。他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以后自己更好地回忆,也可供后辈随时翻看。

党改变了我和社会

白贵银1932年出生于江津珞璜农村,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

12岁小学毕业后,白贵银在皮鞋铺当学徒。第十五天,在为老板挑水煮饭时,他不慎把腰扭伤,便被老板辞退。康复后的他,帮人种庄稼、挖填土,靠着在农村打短工做挑夫,帮衬父母维持一家人生计。

缺衣少穿和食不果腹,是白贵银对解放前日子最清晰的记忆。

后来,这名挑夫出身的农村小伙,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招工方式进到厂里,再慢慢成长为厂工会主席、党委委员、机关党支部书记直至退休。

白贵银将自己的改变,都归功于党的培养。三百万字的日记,绝大部分内容和这相关。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的情形,现在仍清晰烙印在白贵银的脑海。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他做梦都没想到。

用日记留存经历和见证

在白贵银的日记中,自己命运的改变,总是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一名党龄63年的老党员,在日记中,白贵银处处写着他对党的感激之情。

除了感恩,白贵银的日记里,大到国家政策,小到柴米油盐都有记载。记者注意到,白贵银26年写成的超百本日记本,并非完全按照日期排列,而是分门别类,既有年轻时的《回忆录》,也有退休后的《旅游日记》。在《健康日记》里,记载着他和老伴每次生病时,有些什么症状,吃了什么药,以便日后参考;在《新闻摘录》里,则有一项项重大工程的启动和竣工、一起起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

人一辈子会经历很多有趣的人和事,也会见证国家发展和城市变迁中的重要时刻。”白贵银说,他不想就轻易地遗忘这些“经历”和“见证”,所以要把它们以日记的形式留存下来。

声音

老伴:白内障手术期间也没停

白贵银18岁时,和同龄的罗太书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相濡以沫68个春夏秋冬,彼此都有足够的了解。采访期间,罗太书告诉记者,老头子其他各方面都好,就是不该有个“犟脾气”。

罗太书说,在1994年初,白贵银为了写好《工作回忆录》日记,不分昼夜连续3个月伏案写作。写着写着,白贵银的左眼由红肿充血发展成了白内障。而就在手术治疗的这段时间,哪怕只用右眼,他仍旧没把写日记停下来。

儿子:读父亲日记伤心落泪

白贵银和罗太书共育有4个子女,目前也均已退休,子女们也都非常孝顺。

采访中,对于过去发生的大事小事的时间地点、起承转合,白贵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就父亲清晰的思维,今年59岁的白全华表示,很大部分原因是得益于老人不间断地写日记。

写日记能够让思维活跃,也让老人感到快乐和充实,算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白全华说,父亲的日记,字里行间让他都觉得感动。

白全华举例说,父亲15岁时,为了帮助爷爷奶奶维持一家的营生,冬季与爷爷结伴为小商贩挑广柑,从马宗乡到珞璜单边15公里路程,每挑50公斤可换得半升(约1.25公斤)大米,“每次读到这,我就止不住伤心流泪。

社区:向“日记爷爷”学习

1995年,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大堰二村一段(现钢堰社区)成立。退休后的白贵银被居民们高票推选为主任,在岗位上发挥余热,一干就是8年。

现钢堰社区党委书记王涛说,老人家上任后,不为名不为利,全身心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王涛介绍,白贵银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但凡社区有党组织相关活动,或是讲授党课,就一定会请老人家到场。

就老人家常年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王涛说,社区号召工作人员一起向老人学习。熟悉白贵银的邻里们,都尊称他为“日记爷爷”。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郑友

原标题:经历和见证不愿忘怀 86岁爷爷26年写上百本日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