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 午后才看得到重庆晨报
图/重庆晨报记者 雷键
人物简介
张驰
39岁
江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外宣办(政府新闻办)主任
重庆晨报记者 卢雨 报道 4月22日中午1点,江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驰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翻看着4月9日与16日的重庆晨报。他关注的是财经新闻版关于江北嘴的系列报道,在他看来,这个善于发现和传播城市价值的报纸媒体,精准地将有着“2.0版陆家嘴”之称的江北嘴全方位地呈现了出来。
用张驰的话说,他是重庆晨报的忠实读者,既因为这张报纸20年来不断传递出精准、有用、可读的新闻,也因为他与晨报有着近20年的不解情缘,在他进入宣传系统工作后,几乎就没间断……
18年前午后才看得到晨报
现年39岁的张驰,并非新闻专业出身。1996年,他从实用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万盛南桐镇广播电视站;同年,因参加万盛报社组织的通讯员培训会,被推荐到万盛宣传部,因此才干起了宣传工作。
“1997年,因为要参与万盛的外宣,慢慢熟悉宣传工作的我开始关注市级媒体。”张驰说,那时主城与万盛没通高速,时空上的距离是3小时汽车或4小时火车的车程;加上当时报纸的“下乡之路”只能通过邮发、装车运送的方式,所以每天主城的都市报运抵万盛,要到下午甚至晚上了。
尽管如此,张驰现在还记得晨报那句颇为响亮的宣传广告语“太阳最最红,晨报天天新”,他每天对这份晚到的报纸充满期待,“下午2-3点,上班时间,跑收发室都要跑好几回,就为等到当天的晨报。”
我当通讯员给晨报供稿近百篇
张驰对重庆晨报的期待,除了基于读者受众的层面对这张报纸的钟爱,还有一个特别原因是,他经常以通讯员的名义为晨报撰稿投稿。“看到报纸上有自己的文章,可以兴奋一整天。”他这样形容当时读到自己发表的稿子时的那种喜悦。
原来,力求打造石林旅游新区的万盛,1997年成立了对外宣传报道组,由宣传部的外宣骨干和万盛报社记者组成,张驰就是其中一位外宣骨干。“那时刚20岁出头,还没谈恋爱,所以每天吃过晚饭就往办公室跑,去写通讯员稿。”张驰说,尽管当时的稿件要通过手写、打印、传真的方式传给主城的报社,但当年写稿的心情,可以用激情澎湃来形容。
据张驰估算,1998-2003年的高峰期,他交给主城各报的通讯员稿,平均每周3篇、每月10来余篇、每年100篇左右;刊发最多的都市报就是重庆晨报,共计有近100篇。
中午没空看晨报就带回家晚上看
作为通讯员,张驰为何爱将稿件投给晨报呢?他半开玩笑地说:“因为当时通讯员的稿子在重庆晨报上比较好发。”
张驰其实话里有话,他想表达的真实意思是:重庆晨报一直关注主城周边区县的发展,而这些发展的声音当时通过通讯员的稿件传递到全重庆。“可以说在那时,晨报的视角就没有局限在主城,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周边区县,这也符合它‘城市价值的发现者和传播者’的价值观定位。”
2002年,张驰调任江北区委宣传部后,更明显地感觉到了晨报的价值定位,“晨报总能通过稿件,准确地将信息与价值传达到市民和读者那里。”
现在,中午抽空翻看晨报,成为张驰午休前的习惯;即使经常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时间午休,他也会把晨报带回家,晚上再看。“现在纸媒发展面临互联网冲击,但都市核心纸媒在内容价值上的权威性还是不可替代的,希望晨报既有互联网思维,又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导向作用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