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庆安事件讨论须回归事实与理性

15.05.2015  12:33
      5月14日,在黑龙江庆安枪击案发生12天后,哈尔滨铁路公安局调查组终于公布枪击案调查结果:民警李乐斌开枪是正当履行职务行为,符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及公安部相关规定,同时中央电视台也向社会播出了当日的监控视频,为此事的调查工作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事件发生后的这12天里,关于此事的讨论已在中国的舆论场中发生了多次发酵。先是媒体和网民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尽快调查事件、公布监控录像;然后是出于对调查公布速度的不满,人们转而迁怒于当地政府官员,其中不少被举报;接着由于事件的后续逐渐发散,媒体记者开始涌入庆安县,预示着下一场舆论风暴的来临。

公共舆论对事件调查结果和监控录像的要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涉及信息公开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大节。但同时也应看到,这样一起复杂事件的调查结论是不可能快速出炉的。美国有的警察枪击平民的案件,调查甚至能持续数月。因此,出于对公平正义的企盼,公众也应对事件的调查速度保有适度的耐心。应该说,本次事件调查结果的公布时间是合适的,既用了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全面调查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发布得足够及时,避免了在漫长的等待中,舆论走向难以预见的方向。

就这起枪击事件本身来说,无劳动能力、多年访民、患精神病的妻子、老母与一对子女、以及一名持枪警察,这种种标签或意象,足以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与猜测,再加上公众对公权力的一贯不信任,共同促成了这起事件后巨大的舆论漩涡,其主题是对警方使用枪支合理性的质疑。从事件双方天然的强弱对比来说,这种质疑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警方有义务证明自卫的合理性。但是在事后持续的舆论发酵中,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声音,有的是出于情绪简单站队,还有的是无脑“逢警必反”。

现如今,权威的调查结果已经公布,事件当时的真实过程也已呈现,一切基于情绪和想象的讨论,理应消散。由于中国一些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透明不甚完善,社会舆论讨论问题时往往夹带感情和想象的因素。但我们的舆论绝不可沉溺于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中。当真相归位,事实才是讨论的唯一依据。无论给人以怎样的情绪冲击,但当事人威胁警员安全,以致合法自卫的事实不容置疑,舆论需要回到事实和理性轨道上来。

  从中国互联网一贯的情况来看,可以预见的是,尽管调查已经尘埃落定,但舆论的进一步发酵仍将继续。极端的声音也不会立即消失。这就使我们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让理性的声音占据舆论的主流,才能不让戾气纵横肆虐,尽可能净化舆论场。(文/邱天人)

      据海外网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