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从重庆开州走出的两江总督:曾力阻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
我的家乡是重庆开州。开州位于重庆的东北部,有着悠久、漫长的人文历史。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开州置汉丰县,寓“汉土丰盛”之意。开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走出了许多俊杰英才。其中,就有在清朝晚期做过两江总督的李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李宗羲的事情。
李宗羲于1818年出生于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李宗羲出生于一个耕读家庭,家境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因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他读书。李宗羲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入学馆读书,18岁考取秀才功名,25岁考取举人功名,29岁考取进士功名。
显而易见,李宗羲的科举之路走得颇为顺利。
在清朝,摆在新科进士面前有3条路。一条路是在朝考中成绩优秀,进入翰林院当翰林;一条路是分到各部院担任主事一类的官员;一条路是分到各地担任知县。当翰林前途远大,当主事难有出头之日,最实惠的还属于带缺出京,直接到地方上当知县,是为“老虎班”。
李宗羲就是典型的“老虎班”。他在考取进士的当年,就以知县任用,发到安徽,开启了他的官场之路。
李宗羲在安徽各地任职知县时,太平军来了。
太平军怎么会来到安徽呢?
1850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起太平天国运动。1852年,太平军就从广西进入湖南。随后,又进入湖北。1853年,太平军攻占武昌后,顺江而下,进入安徽境内,连续攻克了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并于3月19日占领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将之定为都城,改称天京。
战争对经济社会有着很强的破坏性,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李宗羲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李宗羲大概率将会长期在地方基层任职,很难做到封疆大吏。战争给了李宗羲脱颖而出的机会。
最初,李宗羲进入清军大营,负责办理粮饷、督造军械之类的后勤保障工作。1856年天京事变发生后,太平军名将石达开被迫离开天京,来到安徽。安徽巡抚福济想引诱石达开投降,给他写了一封《福济致翼王劝降书》。这封信件正是出自李宗羲的手笔。
李宗羲在信件中写道:“去冬江宁,变起萧墙,自相屠戮,即在阁下几有危于累卵之势……如能归心我朝,倒戈相向,扫荡长江,立功自赎,虽万户侯不难致。”不过,石达开对清军的诱降不屑一顾,没有作答。
1858年,对于李宗羲来说,是很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湘军主帅曾国藩复出,将李宗羲调到身边,办理营务。李宗羲为人稳重,行事谨慎,深得曾国藩信任,视为左臂右膀。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命令李宗羲办理江北厘金总局。李宗羲在任期间,裁减了战争期间各地自加的浮费,有利于战后民众休养生息,为稳定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平息后,李宗羲升迁频仍,历任两淮盐运使、安徽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山西巡抚等职。
1873,李宗羲升任为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这是清朝历史上,开州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担任总督级别的封疆大吏。
李宗羲当了两年两江总督。期间,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有意重修圆明园。重修圆明园谈何容易。晚清时期,历经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英法联军侵华等连年战争,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早已枯竭,根本无力承担重修圆明园的浩大工程。因此,包括恭亲王在内的众多王公大臣都反对重修圆明园。
李宗羲作为一名地方大员,看到了重修圆明园的弊端,怀着国计民生的忧患意识,冒着得罪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危险,两次上书朝廷,对重修圆明园一事进行劝阻。
在恭亲王、李宗羲等人的劝阻下,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最终取消了重修圆明园的念头。
李宗羲常年在外地当官,却心牵桑梓,时刻怀念家乡的父老乡亲。1874年,当李宗羲听说家乡开州发生灾荒后,心急如焚,从俸禄里拿出4000两银子,派人送回开州,赈济父老乡亲。李宗羲很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又捐助了1000两银子,在开州城区的西边修建了一座学堂——培俊堂(开州中学前身)。
30多年后,一个叫刘明昭的年轻人在培俊堂留下郎朗读书声。他就是后来的一代军神刘伯承元帅。
原标题:从重庆开州走出的两江总督:曾力阻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