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 | 张颖:儿子眼中话少的妈妈 患儿心中“话多”的阿姨
在22岁的儿子眼中,张颖是一个话少的妈妈。但在很多其他孩子的眼中,张颖却是一个会跟他们玩游戏,会不断鼓励他们的“话多”的医生阿姨。
8月19日,在重庆璧山区妇幼保健院庆祝“中国医师节”的大会上,作为儿童保健科主任的张颖获得了“最美医生”的荣誉。
“我并不是一个外向的人,话也不多,但是只有我多观察、多和孩子交流,才能更快更准确的发现问题,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张颖说。
“话多”,是张颖扛在自己肩上的责任。
使命与担当
23年医德的坚守
1998年,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张颖就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医生。2003年,科室重建,张颖因为业务能力突出,成为了参与组建新科室的推荐人选,怀揣着一颗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张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这一年,她成了新建科室——儿童保健科的一员。
面对全新的工作内容,她从头做起。工作中,她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加强业务学习,扩大知识面。同时协同医务科加强科内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及考核工作,比如将院外培训与院内培训相结合,通过进修、院外短期培训及院内学习的方式,提升业务水平、规范医疗行为、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这一干,就是18年。
在张颖看来,“这个世界,有两个职业与“德”息息相关,第一个教师,第二个就是我们——医生。职业的特殊性,赋予了我们特别的使命和责任。”成为像父母一样救死扶伤的医者,这个信念是张颖工作的最大动力。
沉淀与改变
话少的妈妈,“话多”的医生
从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转变为每天要跟小生命面对面的交流,2003年的张颖,也只是有一个3岁孩子的新手妈妈。
“我现在外向、有耐心很多了,因为经常要跟小孩子还有家长交流。”张颖说。以前的她并不是一个外向的人,在妇产科工作的那五年,张颖每天都要用“跑”代替走路,儿保科的工作让她不得不慢下来。
“哎,宝宝看看我”、“宝宝好棒呀”……这些话张颖每天都要重复无数遍。从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达科室,她每天要为四五十个0到6岁的孩子做体检,如果要进行幼儿园入园体检的话,半天就多达100多个孩子前来。和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在帮助张颖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
碰到爱哭闹的孩子,张颖也有了一套自己的心得,她会先耐心的跟妈妈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妈妈的朋友,消除小孩子的害怕心理,再进行下一步的体检工作。
儿保科的工作在不断打磨张颖的性格,让她变得越来越外向和有耐心。
“我和我儿子说的话远远比不上我和科室的这些小孩子说的多。”张颖说。18年来,曾经的新手妈妈也在和儿保科一起成长。
奉献与创新
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战士
作为一名医生,也作为一个科室的“主心骨”,挽救生命,妙手回春,是仁术;为更多有困难的孩子谋福利,为儿保科的发展不断创新,是医者的仁心。
疫情期间,儿保科的门诊关闭了,张颖和她的团队就主动请缨到人员紧缺的发热门诊一线,和其他同事们一起对抗疫情。因为防护服资源紧缺,每天上午张颖和同事们只能滴水不沾,两班倒的穿着防护服进行核酸检测,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2018年,张颖带领团队创立了儿童康复中心,2019年,申请成为残联脑瘫AA和智力A的康复定点机构。这个中心能够为高危儿及发育迟缓儿童的提供早期干预,为脑瘫、孤独症、智力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在这里残疾儿童可以享受到国家每年2万元的训练补助和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这大大减轻了脑瘫儿童家庭的负担,让他们不再因为高昂的治疗费用放弃孩子的治疗。
“能看到孩子茁壮健康的成长,是我成为一名儿科医生的初衷。”张颖说。她已经率领她的团队在2004年创建璧山首家儿童早教中心;2016年创建市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2018年成功申报市级儿童营养重点专科创建;2019年被评为璧山区巾帼文明岗、成为国家高危儿管理项目试点单位;2020年申报了市级儿童营养重点专科精品项目。
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实习生 闵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