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英雄徐邦道的尴尬:数千人竭尽全力反击却仅毙日军11人
在那场中国人刻苦铭心的甲午惨败中,重庆涪陵人徐邦道主导的金州土城子反击战,是清军全线溃败中,唯一的亮点。但这场胜利,仅击毙日军将卒11人,击伤35人.而他带领的是一支2000多人的部队,以及还有2000多友军配合作战!
出生于重庆涪陵的徐邦道也算是一传奇人物。11岁时,徐邦道曾被一武和尚收留,15岁时已练就一身武艺。当时恰逢乱世,强盗土匪蜂拥四起,扰民害民之事常常发生,乡绅用重金聘请他为护卫,保护乡里。而18岁时,他加盟了楚军(左宗棠创建,系曾国藩湘军一支)。随后几十年,徐邦道打过很多大仗恶战,包括在家乡门口鏖战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精锐。调入李鸿章的淮军后,在和太平军和捻军的作战中,也是颇有战功。
在甲午战争前,他已是总兵级别的人物。而且从中国人最讲究的派系上来讲,他左右逢源。在曾国藩、左宗棠的湘军起家,但在李鸿章的淮军发迹,晚晴四大名臣,就张之洞没当过他直属领导。
(右一为甲午战争中徐邦道,左一为左宝贵)
在北洋水师血战大东沟,邓世昌、林永升等人阵亡后,日军陆军开始进犯大连。时年57岁的徐邦道作为陆军总兵积极作战,并在1894年10月18日,在金州附近的土城子包围了日军骑兵搜索队、步兵第三联队第三中队等部,并将其击溃!这是甲午战争开始以来,清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但公开资料中的战果,却让人心惊肉跳:仅仅日军被击毙将卒11人,负伤35人。
(甲午战争清兵难敌日军)
毫无疑问,这仅仅是一场小型战斗中的胜利,对整个战役和整个战争没有任何实质上帮助。徐邦道以一腔爱国热情和无畏的勇气,占据地利,却无法取得更大战果。
这暴露出的,是甲午战争时清朝的国力,和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差距!徐邦道手中的2250名士兵,250匹马和20门大炮,这就是他用来抵御日军的全部筹码。这当中还有1/3是徐邦道到达大连湾之后招募的新兵,几乎一天都没有训练过。根据后世整理的资料,清军参战的普通士兵,平均年龄29岁10个月,而日军是21岁5个月,两者相差8岁5个月。更为可笑的是,清军年龄最高的55岁,最小的16岁,而日军最大的23岁,最小的20岁。
相比于日本陆军当时所配备的斯宾塞枪、村田经芳式步枪,清军最好的枪是毛瑟枪,其射程相比村田经芳步枪的2400米,毛瑟枪只有2000米。就是这样的枪,清军也做不到配给每个士兵。徐邦道的部队同样如此。
(徐邦道的老领导李鸿章)
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而清军思想上的不统一,加速了失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10月,徐邦道的两支友军,程之伟部和赵怀业部根本不配合。前者吸鸦片成疯,后者在战事吃紧时,还在金州把私下买卖军粮。
至于他的老领导李鸿章,在1894年10月26日给徐邦道的电报中说:“新勇未操熟,勿轻接战。”——这暴露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最大的弱点:既想战,又将希望寄托在西方调停,还想保住北洋水师和自己的淮军嫡系,无法在思想上统一。一心强国的他,更无法阻止慈禧大妈挪用军费修颐和园!
军队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强大起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衰退至此的,胜负早已经在局外。
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 任重
原标题:涪陵英雄徐邦道的尴尬:数千人竭尽全力反击却仅毙日军11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