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邀约支援湖北的重庆医生:一起去登黄鹤楼
“每天都是恶战,但再累也要把病人抢回来!”3月13日午饭时间,王春全啃着面包和牛奶,又即将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王春全是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作为重庆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从2月2日去往武汉,在重症监护室的日子里所有的疲惫,因为患者的一句“一起去登黄鹤楼”而卸下了所有的疲惫。
每天都是一场恶战
△王春全(左)
49岁的王春全,有着20多年的重症医学科工作经验。在ICU(重症监护室)里,来到这里的他因工作的特殊性和对自身的极致要求,他永远是8小时在岗,全天候在线,同事们都称他为“超人医生”。多年来,他挽救的患者不计其数。而这一次,他毫不犹豫地加入重庆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带领4名队员奔赴疫情最严重的武汉。
如今,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王春全所在的隔离病房十二病区负责重症患者的救治。早上八点不到,他已披挂上阵,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查房、细化诊疗方案、取咽拭子、送病人检查、心理疏导、专家组病例讨论,一天的工作常常持续到深夜。
由于专业防护物资紧缺,王春全和同事每天都很“节省”。防护服只能穿一次,他们很少喝水,尽量不上厕所,即便如此,每天下班时,身上衣服也常常湿透。“每天都是一场恶战,从早到晚连轴转,说不累那是假的。但再苦再累,也要把病人救回来。”王春全说,自从来到武汉,他就做好了24小时工作的准备。
患者特殊的邀请
△王春全正在了解患者情况。
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天,王春全就发现,不少住院患者除了身体上的症状外,还精神焦虑、意志低沉。虽然他们的病情在一天天好转,但心理压力却持续不减。面对这样的问题,王春全为患者制定“一患一案”,进行心理疏导。
“医生,我还有没有救?我这病什么时候能好起来?”一位伴有重症肌无力的新冠肺炎患者,时常询问王春全,眼神中充满着恐惧和绝望。王春全经过仔细查看病人的各项检查指标后发现,患者的新冠肺炎病情尚不严重,主要是心理压力太大,导致身体恢复较慢。
“吃好睡好,才有抵抗力。不要怕,信心比药物更重要。”在每天的查房中,王春全都会耐心地为她讲解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同时用积极的话语去鼓励她。晚上回到住地,还会通过微信,询问她的情况,给她加油打气。
在王春全看来,和患者反复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把每一分进步告诉他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在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患者成功从高流量吸氧转为面罩吸氧,再转为鼻导管吸氧。更值得欣慰的是,一直卧床的患者竟然自己下床站了起来。
“王医生,谢谢你们!希望你们防护好自己,我们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到时我要邀请你们一起去登黄鹤楼。”患者简单的两句话,让王春全记在心里。
逆行是为了更好的回家
“这名患者的治疗方案要调整,呼吸困难还没有明显改善,氧合指数一直没有上去。如果呼吸衰竭不纠正,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在一次例行的病例讨论会上,作为重症专家组成员的王春全对50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提出建议,立即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每天12小时的俯卧位通气,纠正呼吸衰竭。
经过进一步讨论,专家组一致认可了王春全的治疗方案。立即为病人实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镇痛镇静、小潮气量、增加PEEP(呼气末正压通气)、控制液体、俯卧位通气等。几天之后,患者的氧合指数明显改善,整个团队成员都欢欣鼓舞。王春全说,大家都心连在一起,也都绷在一根弦上,患者及家属也都看到了希望,对治疗充满信心。
“看着患者的病情一步步好转,自己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凭借着多年重症医学的临床经验,王春全针对危重患者提出的治疗方案多次被专家组吸收采纳,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王春全说,现在形式好转,在最后的关键决战期,也不会松懈,“逆行”,是为了更好的回家。
如今,和王春全一样在湖北各地的医护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在抗“疫”路上,也一直在回家路上。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