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枪一手拿镐!”89岁“铁道兵战地记者”孙贻荪讲述成渝铁路建设往事

09.04.2021  20:09

修成渝铁路有多苦?我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剿匪一边筑路。”“修路缺木材,很多老人将自己的寿材都捐了。”……说起建设成渝铁路的故事,89岁的孙贻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一切都历历在目。

4月8日,在重庆四号线二期土建3标的施工工地上,中铁八局一公司、重庆轨道四号线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上游新闻联合举办“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传统”主题活动,邀请到了“铁道兵战地记者”、老成渝铁路修路人孙贻荪,讲述了修建成渝铁路的往事。

▲89岁的孙贻荪讲述修建成渝铁路的往事

偶然

走到现场才知道要修铁路

1950年1月15日,是改变孙贻荪命运的日子。

孙贻荪,出列!

这天上午,17岁的孙贻荪像往常一样和二野军大的战友一起出操,部队领导却突然让他出列。

要去哪里,要干什么,完全不知道。”孙贻荪回忆道。

战友们知道他可能不会返回学校了,马上请照相馆的师傅拍一张合影。等他匆忙赶到几十里外的西南军区大操场时,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领导已经站在了主席台上,警卫员赶紧领着他站在了队伍的第一排。

我抬头一看,‘成渝铁路开工典礼大会’。”此时,孙贻荪才知道自己被编入西南军区军工筑路第一纵队直属二团,开赴建设前线。

在开工典礼上,邓小平的一番讲话让他记忆非常深刻。

邓小平说,你们这回去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打土匪一边修铁路。他还用重庆方言打趣地说了一句:‘不要说二话哟!’”孙贻荪说,邓小平当时说的这句重庆方言,自己作为外地人还有点摸不着头脑,特意询问了旁人“不说二话”的意思,也就是“不说啥别的话了,马上行动”。孙老把这句话记得牢牢的,至今难忘。

▲离别二野军大临行前的合影(后排左三为孙贻荪)

不易

边修铁路边打土匪

6月15日是成渝铁路开工的日子,这天军区杀了猪,每个人有2两白酒。在粮食紧张的年代,酒水很稀有。“很多战友都把酒倒在了水壶中,等着通车庆功时再拿出来喝。”孙贻荪说。

看着孙贻荪年纪小,领导特意让他跟着通信连架线,担任参谋。

当时土匪猖獗,为了防止土匪偷线,我们靠着山崖壁,进入竹林里偷偷架线。”孙贻荪说。1950年6月19日是端午节,孙贻荪所在的部队驻扎在九龙坡泥壁沱的一个院子里。为了感谢房主人免费让他们住宿,连队特意煮了肉,请房主人一起过节。

收班后,战士们都进入院内,把枪挂在了墙上。我当时很警惕,带着枪出去看附近是否有动静。” 孙贻荪称,他一出门就看见远处山坡上跑下来一个人,便立即迎了上去。

解放军同志,山那边来了一群土匪,估计有100多号人。”得知消息,孙贻荪立马报告连长,全连迅速集合出院。

等到土匪下山,他们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痛击土匪。“这一次正面交锋我们剿灭了10多个土匪,震慑了他们,此后修建成渝铁路再没有更大骚扰。”孙贻荪说。

▲大家热火朝天地修建成渝铁路

艰苦

顿顿吃南瓜、红高粱

孙贻荪随身携带着修铁路时的老照片,他指着其中一张说,那时国内百废待兴,没有大型机械,修路全靠钢钎、“二锤”和自制的炸药,住临时搭建的竹帐篷,顿顿吃南瓜。

孙如荪曾在江津碰到了一个老红军,他拉着孙如荪的手,来看房里存的粮食。孙贻荪一看,扁扁的南瓜堆了一屋,已经码到了房梁上,“在井冈山吃南瓜、在延安吃南瓜、来修铁路还是吃南瓜,打嗝都是南瓜味……

说这一番话的,正是邓小平曾经的警卫员,当时负责修铁路的伙食管理。由于不会写信,他请人带口信给邓小平,反映了这里的情况。

邓政委收到口信后马上批示,说部队修路创造了财富,应该给予生活补贴。”后来,国家给每一个人补贴了3斤大米,也就是1角8分钱。“当时出差的标准是1角5分钱一天,可以吃一份回锅肉、一个豆腐汤、一碗米饭,1角8分钱的补助可以保证部队每天吃两顿荤菜。

1951年春天,部队从内江到了隆昌修建车站,领导安排孙贻荪下连队蹲点。午饭时,修路的队长给他端上了两个红红的高粱粑,一碗酒米稀饭。隆昌的高粱不是北方的高粱,只能酿酒的,不能食用。“他们的粮食全部运到朝鲜去了,全县人民把困难扛着,真是很感动。”孙贻荪说。

得知消息后,部队领导决定将其他地方的米用马车运到隆昌,保证民工和部队一天一顿米饭。

除了饮食,环境也给部队带来困扰。

四川的天气适宜生‘墨蚊’,就是当地一种小蚊子,咬得大家浑身都是疙瘩,奇痒难熬,连茅房都不敢上……”孙贻荪说,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最终一个卫生员想出用青蒿来解决这个问题,特殊的气味熏走了蚊子。

▲为成渝铁路举行通车典礼

感动

老人把寿材都捐给了部队

由于铁路所需的原材料十分匮乏,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就地取材。钢轨靠自己轧制,炸药用土法自制,所需的100多万根枕木,都是由沿线群众捐献。

得知要修铁路,沿线人民当时将香樟、楠木等名贵木材都捐献出来。”孙贻荪回忆说,有的农民将木材抬到工地后,不留姓名、不等收款就走了。一些老人甚至将自己的寿材也锯成枕木,用红布包着就送到了工地。“他们这一辈子可能就存了这几根好木料,听说要修铁路,连寿材都自愿捐出,不收钱,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说起这些往事,孙贻荪仍很感动。

孙贻荪称,修建成渝铁路,是老百姓关心的大事。他们在修建沱江大桥时,很多老百姓围观,“有从内江来,有从隆昌来,还有从自贡来的,有的老人走不动了,还是被儿孙背着来看修桥。

当时沱江两岸密密麻麻都是看修桥的人,部队特意派出了战士维持治安,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好多人都是替去世的祖辈来看修路的,回家了还要到先人坟前上香告知,可见群众对成渝铁路期盼之高。”孙贻荪说。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举行了通车典礼。孙贻荪当时被特批领到了“摄影记者证”,虽然是普通的绿条条,却是如此珍贵。他拿着相机,在主席台上拍下了这一幕幕历史的画面。

现场有30万多人的方阵,从成都火车北站到人民北路,满满的一片全是人,西南民族学院的学生还表演了舞蹈,火车汽笛响起的时候,大家都高声鼓掌欢呼。”孙贻荪说,“能够参与成渝铁路的修建,是我这一生的荣幸。

▲沱江大桥今昔对比照

相关链接>>

成渝铁路背景资料

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工。

当年,西南军政委员会动员10万军民参与成渝铁路建设。在没有大型机械化设备、施工条件极端艰苦、路料运力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这支队伍仅用两年时间便建成全长500多公里的成渝铁路。

成渝铁路的建设,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竹 摄影 通讯员 李昌伦 张玲 彭隽娜 老照片由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