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产业发展作为精准脱贫的“铁抓手”、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丰都县着力断掉穷根、开掘富源,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主要做法有:
一、精准定位主打产业,实现稳定长效脱贫
分析之前已脱贫的贫困户情况,支撑其脱贫的产业大多是“短、平、快”的农林种养殖业,如养鸡鸭、种植蔬菜等,虽然短期特别有效,但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为此,丰都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在充分调研论证、广纳意见的基础上,着眼“一心两极三带”生产力布局,重点推动发展巩固脱贫十大产业,即肉牛、金鸡、生猪、榨菜、红心柚、木本油料(含油茶、核桃、油用牡丹和花椒)、笋竹、乡村旅游、有机农业、烤烟等10个产业,加快打造“南旅北农”两个增长极和长江、龙河、渠溪河三条经济带,努力确保“短期能有效脱贫,长期能增收致富”。
二、培育壮大产业经营主体,提高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针对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带动增收致富效果不显问题,丰都县着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产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脱贫带动实效。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坚持引进一批、壮大一批、新办一批的思路,注重引进和培育肉牛、金鸡、生猪等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等方式,发展成为现代企业集团。目前,成功引进和培育恒都、禾汇、重庆叠韵等农业龙头企业50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华裕农科落户实施蛋鸡良种繁育西南中心项目,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广的德青源公司落地实施金鸡扶贫项目。 二是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鼓励农民以资金或土地入股,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创办专业合作社,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1214家,创建部级示范社7家、市级示范社21家。 三是积极发展多元化经营主体。 在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的同时,着力发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经营主体的基础性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00人。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有序流转,带动土地流转44.84万亩,发展种养大户1300家。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人等返乡从事农业开发、创办家庭农场,累计创建家庭农场722家。
三、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持续稳定带动贫困户增收
一直以来,很多扶持资金投向产业扶持企业后,并未能让农户真正受益,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单打独干、农户袖手旁观”现象。为此,围绕“产业组团,包县脱贫”计划,加快构建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如:在 肉牛产业, 贫困户利用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人)投入龙头企业代购代销代养,企业每年按贷款额的6%返还给贫困户固定收益;在 光伏农业, 企业筹资实施“智能光伏+科技农业”项目,建成后移交贫困村管理,项目投产后光伏售电收益、农业分成收益还本付息后,余下部分作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收益,将土地亩产值可提高到10000元;在“ 金鸡扶贫 ”,政府融资3亿修建养殖场和加工厂房,企业按3000万元/年连续15年支付租金,租金除去还本付息后余额作为贫困户资产收益,通过政(政府政策支持)、银(提供金融支持)、企(企业提供品牌、营销、加工等产业链管理)、科(科研机构提供核心技术)、农(贫困人口提供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五位一体”模式,让资产性收益滴灌到人到户;在 榨菜、有机农业 ,每年按财政补助金额10%实行固定分红,其中将固定分红总额的90%分配给利益联结对象,固定分红总额的10%分配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在 蔬菜、红心柚 ,财政资金投入到农业企业的50%,作为农民和企业项目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持股,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农民持股不低于40%,保障贫困户长期稳定受益。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