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找人替课,官员与学生的异同是啥?
《官场也替课》 焦海洋/漫画
辽宁营口市委书记吴汉圣说了一件事: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在省委党校培训,其中竟有两名干部找人“顶包”替课,一个找司机顶,一个让县招商局长替,甚至还让招商局长代他当小组讨论的召集人。(7月1日《人民日报》)
关于替课,此前引起广泛关注的是,部分大学生租人上课,催生了一个中介产业,明码标价“每节课25-40元”。萨达姆找替身是怕死,演员找替身是怕吃苦,大学生与官员找替身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学生是花钱谋私,官员是以权谋私,这是最大的区别,这颇有点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当然是其坏的方面。
学生租人上课,有人说是三赢:学生乐得逍遥,或玩耍或兼职或考驾照或创业;替课者学到知识还有经济收入,真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老师也避免了整个教室空荡荡的尴尬。只不过,这种三赢不仅严重畸形也让人寒心。校园内流传着“靠点名留住学生的老师,就像靠怀孕威胁男人的小三”的段子,只是那些喜欢逃课者的胡乱借口而已。
官员找人替课,又是几赢呢?官员自由了,不用上课也能得到合格证书?替课的司机或局长得到了领导的犒劳?学校赢得“培训圆满结束”的表彰?有网友说,这样的替课司空见惯,特别是在职硕士博士,领导很少有真正去上课的,只是没被抓出来,如果真是这样,就说明这里面“赢”的胜算很大,“赢”的范围不小,要不然怎么那么多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这样的“赢”,显然危害极大,不管是学生还是官员,都严重破坏了社会规则——真实与公平的原则一旦被破坏,世风必然日下。尤其是官员,因为他影响的是辖区内众多的公民,破坏力更大。
试想,连严肃的权力和责任都能找人“替”,于提拔培训这样重要关口都敢找人替,在这些人眼里还有什么东西不能“替”?替考、替学、替会、替驾、替写、替工,只怕都是习以为常。一个“替”字被官员们运用得出神入化妙不可言,几乎到了无处不可“替”的地步,那还有什么真实的东西值得老百姓相信和期待呢?
正像大学生之所以替课容易,有学校管理松懈的原因,同样,官员习惯“替”,也有制度存在漏洞的原因。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但“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只有扎密制度的“笼子”,勒紧权力的“缰绳”,才能从源头上消除“替”,官员们信奉“遇到黄灯赶快走、遇到红灯绕道走、遇到没灯直接走”,说明制度尚不完善。
营口市委书记吴汉圣大为惊讶,“连组织培训都敢找人替,可见平日自由散漫到了什么程度”。但愿这不是冰山一角。
重庆晨报评论员 胡伟文
社评
@重庆晨报
@弘之毅:这说明当官太容易了,组织学习培训什么的都是浮云。
@雁壹飞:培训这种办法已经搞了几十年,该改改了——培训基本是混,学啥基本不问,考试何须操心,答案只管抄印。
@任性惯了:这样的干部还提拔,是谁选出来的,是谁研究的,一律追查到底。
@我傻子:这种培训居然还找人代替。
@蜗牛:说明这两个干部有能力会用人。牵一头驴去代替参加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