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系列报道① 重庆为村小增加高级岗位五千六百个,培训乡村教师超过二十万人次——当乡村教师“有里又有面”

22.01.2017  15:10

      编者按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如何建设好这支世界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事关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为呈现各地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本报今起设“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系列报道栏目,敬请关注。

        重庆武隆县凤来乡中心小学教师李学奎最近笑得合不拢嘴:“我评上了高级教师!”在乡村工作27年,已经50岁的他,虽然一直以来勤勤恳恳工作,但之前一直没有评上高级职称,“以前,高级职称向小学投放的名额少,且大多花落城市小学,偏远农村小学想都不敢想”。
      “增强乡村教师责任感和荣誉感”“完善乡村教师培养制度”,重庆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从师德建设、编制、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全力予以支持,让乡村教师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重庆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26.1万人,其中乡村专任教师14.6万人,占56%。“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待遇低、找对象困难。”几十年了,这些标签一直贴在乡村教师身上。
      为了破解这一困境,增强乡村教师的获得感,重庆市政府先是在2014年出台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而后又在2015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推出了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十大实施办法。
      一系列新政给乡村教师送来很多福利。仅“提高中、高级岗位比例,小学按1:5:4、初中按1.5:5:3.5的比例设置高级、中级、初级岗位”这一项,乡村小学就可以增加中级岗位1.4万个、高级岗位5600个,乡村中学可以增加中级岗位8900个、高级岗位2200个。“不是涨几百元钱这么简单,还增加了乡村教师的自信和荣誉感。”李学奎说。
      记者从重庆市教委人事处了解到,最近结束的职称评审中,重庆共有204名乡村教师评上了高级职称。
      同时,结合“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实际情况,为兼顾不同区域的农村学校,重庆从2014年开始向乡村教师发放岗位生活补助,覆盖33个区县、4767所学校,惠及乡村教师10万人,近3年来,共发放补助资金10亿元。
      “乡村教师岗位日渐呈现出受尊重、有回报、得发展、获温暖的吸引力。”黔江区教委主任张耀天告诉记者,2016年该区乡村教师申请调动的比例由实施前的7.8%降到3%左右。
      大幅增加乡村教师数量
      乡村教育需要教师的坚守。重庆市教委副巡视员李源田介绍,2013年,重庆推进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制度创新,4年来累计招生4500人。到2017年,每年招生规模达到2000人。毕业后主要充实到农村学校,他们正成为农村教育的生力军。
      教育,不只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为解决缺编问题,重庆市教委会同市编办、财政局共同出台办法,将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编制标准调整后可以增加农村教师编制2500名,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
      同时,重庆每年新进中小学教师8000余人,其中70%充实到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近4年实施“双特计划”,累计为农村中小学补充教师1.3万余人,其中,音乐、体育、美术专业教师超过5000人,为乡村学校特色发展解了燃眉之急。
      各级各类培训向乡村教师倾斜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是难点也是重点。重庆紧紧抓住“国培计划”这一重大机遇,“十二五”期间全市师培经费超过13亿元,培训乡村教师超过20万人次。
      从2013年开始,市级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亿元,区县按照不低于本地区教师工资总额的1.5%预算教师培训经费,将绩效工资纳入核算基数后,每年增加培训经费1.3亿元,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向乡村教师倾斜。
      “以前走出去还真不容易,信息落后,教法落后,观念落后。”李学奎告诉记者,现在有国培、市培,有访名校、网络研修、送教下乡、学习部落、教师工作坊等多种形式,随着教师研修信息化和常态化,让我们的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交流轮岗、乡村支教、周转宿舍建设、设立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基金、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多项政策的落实,让乡村教师今非昔比。
      记者了解到,重庆已在全市38个区县启动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导。专项督导特别强调了结果的运用,对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不到位、问题突出的区县,将对区县人民政府分管负责人和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
      “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创新力度。”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邱可表示,重庆将启动乡村教师发展创新实验区建设,努力为乡村教师队伍发展构建起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机制。(本报记者 胡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