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后血去哪了?一袋血“生命”历程
近日,重庆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血液进行检测。记者 梅垠摄
“我献的血会去哪儿?”流动献血车上,当血液从身体里一点一点流出,注满储血袋时,21岁的肖琳问道。
可工作人员的答案却让肖琳很失望:“出于对献血者和用血者隐私保密的考虑,我们不能告诉你。”
肖琳的疑问也是很多无偿献血者心中共同的担忧——献血后,采的血到底去哪儿了?会不会被拿去牟利?经市血液中心允许后,记者见证了一袋血的“生命”历程。
每袋血都有唯一条码
其实,在肖琳无偿献血时,储血袋上就已经生成了一个条码。这个条码由13位数组成,“条码如同人的身份证一样,50年都不会重复,具有唯一性。”市血液中心总护士长邱本慧介绍。
从流动献血车回到血液中心,肖琳的400毫升全血就被送到成分制备科。在这里,血袋先被挂入“滤白”柜,即通过专门的滤盘装置,将血液中易引起用血者不良反应的白细胞分离出去。
为满足不同病人的输血需求,经过“滤白”之后的血袋就会放入大型离心机进行血液分层。记者看到,数分钟后,原本纯红的血液被分成了上下两层。“上层淡黄色的是血浆,下层红色的是红细胞。”市血液中心成分制备科副主任医师邓莉介绍。
随后,通过手工分离,肖琳捐献的全血被一分为二进行分装,一袋血浆、一袋红细胞。血浆会被速冻,红细胞则被暂存入2℃至6℃的冰箱。
与此同时,肖琳和其他捐献者的血液样本的二次复检也在紧张进行中。
在检验科,无偿献血者的血样会经过更严格的包括血型、血红蛋白、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7个项目的检测。
经过近4个小时的复检、分离,采集的血液通过多个加工和“审查”,会被送入成品库按血型分类储存。在整个过程中,采血袋上的条码都没有变过,每个环节都要扫描3次。
血液中心不针对个人供血
记者在市血液中心看到,制好的血液制品会被分门别类地放在储存柜或冰柜里,在储存的容器上面清楚地注明有采血日期、制备日期、失效日期、保存条件、注意事项和血型等关键要素。
“我来拿血。”在供血科,重医附一院输血科的工作人员陈海说。在他手里,拿着市血液中心统一印制的用血申请单,上面注明了用血的血液制品及单位。
在核对身份信息后,工作人员将血液制品一一扫描条码,装进了陈海带来的血液箱,送回医院。
“其实,每袋血都可以追溯全过程,甚至用在哪个病人身上都能查到。”邱本慧介绍,血液中心并不针对个人供血,而只将血液提供给申请的医院,再由医院给病人使用。“因此,血肯定不会丢,也不可能拿去牟利。”
不过,出于对献血者和用血者隐私保密的考虑,一直没有开放公开的平台让献血者跟踪自己血液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建立透明的献用血机制迫在眉睫
“之所以出现用血紧张,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因为公共献血机制不透明,”市社科院研究员李勇分析,市民不了解自己献的血最终流向了哪里,从而导致对无偿献血这种机制信心不足,加上前几年的“成都血液浇花”事件,更是大大打击了公众献血的积极性。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血液中心应公开献血者的“血流向”、“血流量”,以及每个环节的经费支出和成本核算,并对社会公开血站的财务状况,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比如,在北京血液中心,献血者就可拨打电话4006012320,查询血液去向。
还有不少网友建议,“血液中心应对献血者的血编制条形码,建立网上追踪系统,如我们查到条形码在某某医院某某科室,则表示血确实已被安全给到求血者。”
选稿编辑:陈春香
链接: http://cq.cqnews.net/shxw/2015-06/21/content_34552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