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深阅读丨从梭槽、旱厕到标准化……重庆“厕所革命”的过去、现在、未来

30.01.2018  07:40

今天,我们来说说厕所的事儿。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间是在厕所里度过。厕所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目前全国都在兴起“厕所革命”,但是你知道吗?重庆早在1990年就已在全国率先开始了“厕所革命”。“梭槽”、“旱厕”,吊脚楼式公厕……这些具有年代感的词,你是否又听说过?

近日,来自市城管委的消息,今明两年内,重庆最后一批“旱厕”即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达到“国标”的现代化公厕。在它彻底消失前,让我们来看看,重庆的厕所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的公厕又会是什么样?

A篇 重庆“厕所革命”的变迁

回忆1:

如厕蹲一排 没有水来冲

时光倒回至1988年。家住夫子池的杜万鹏还在念初一。和大多数重庆人家庭一样,一层楼几十号人只有一个厕所蹲位,高峰时段比春运的车票还抢手。于是他习惯去离二三十米外的公厕方便。

早上不到7点跑出门,公厕前已排出了十来米。队伍中有打着哈欠裹在皱巴巴睡衣里的女人,有拄拐杖翻报纸的老先生,有叼着香烟抖腿的小伙子。排队的人不管什么样的姿势,手里在做着什么,眼角每过一阵都会朝同一个地方瞟上一眼。好在队伍移动的速度很快。偶尔慢下来,就会有人吼上一句“里头的,搞快点哟,还不出来,都5分钟了”,快排到门边的人,表情都轻松又愉快。

杜万鹏进去前先憋一口气,迅速冲进去,尽量在一口气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杜万鹏家的优势是下楼走几步就能去厕所,劣势也非常明显:七八月份一开窗户臭味就肆无忌惮飘进来。遇到下雨天,粪水外溢,厕所里的蛆虫跟着雨水漂到了楼下。夏天,明晃晃的太阳底下,绿头苍蝇在头顶盘旋的声音他至今记忆犹新。

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厕所,多为旱厕。渝中区市政园林管理局供图

杜万鹏记忆中的,叫做旱厕。上世纪90年代之前,重庆基本上都是旱厕。

什么叫旱厕?对于这个有些年代感的词,重庆中渝环卫公司菜园坝分公司市场部部长,从事了33年环卫工作的老一辈环卫工作者王丽萍解释说,就是没有冲水设备、下水道和分解处理排泄物的化粪池的老式厕所,蹲坑下面是一个贮粪池,直接用来贮藏排泄物。旱厕的贮粪池、蹲坑、小便池和粪缸里面的粪尿不能及时清掏,因此这种厕所常常臭气熏天,招来蚊蝇,滋生蛆虫。

重庆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设备科有关负责人回忆说,那时的公厕可以靠“闻着味道”找到,根本谈不上有什么造型,连洗手盆、镜子都没有。

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厕所,多为旱厕。渝中区市政园林管理局供图

和旱厕相对应的,叫做“梭槽”——那时还不是单独的蹲位,由廉价的瓜米石打造的一个通槽,由简陋的栅栏隔开。男士小便池也是通槽式,站成一排同时“方便”,没什么隐私而言。

厕所里没有水冲,由管理员从附近居民楼或是水栓接水,每天只打扫三次。早上5点、中午12点、晚上6点各冲一次。后来有了自来水,拿起用直径5厘米的皮管直接冲,冲不走的顽固污渍用笤帚扫到池里。

没有化粪池,粪便如何处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卫部门专门有一支队伍,上百名环卫工人从事担粪的工作。穿着黑色的围裙,戴着口罩,夜幕降临后出动,将贮粪池里的粪便担走,在沧白路有一个集中处理点,由于周围还有农田,这些粪便其中一部分会用于灌溉农作物。

王丽萍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庆很多人家里没有独立卫生间,老居民区早上排队上公厕是一道景观,比如解放碑周边的青年路、老群林市场、江家巷、八一路,那一带的公厕是使用率最高的,每天“接待”上千人。

回忆2:

吊脚楼式公厕 让人很尴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普遍存在的这种“旱厕”,大都是解放前沿用下来的。跟随市环卫局设备科相关负责人的讲述,时间再往前追溯几十年:解放前,重庆早期公厕由当时的警察局管理,被老百姓戏称为“官茅司”。

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厕所,多为旱厕。渝中区市政园林管理局供图

当时一个贮粪池或粪缸埋入地下,用来贮藏粪便,上面设置若干个蹲位,再搭建一座棚子,一座简易厕所就这样产生了。外观简陋,连一扇正儿八经的大门都没有。

里面也没有隔断,大家都在坎上蹲成一排“方便”,无任何遮挡。小便池也是一溜大通槽,男士站在一起,对着墙壁边摆龙门阵边解决问题。厕所里潮湿阴暗,到处都是水渍和尿迹。

解放后,厕所里才慢慢修起了隔断,最早是0.5米高,然后到0.8米,再到1米,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一直到现在1.8米以上的隔断。但解放后公厕的外观和功能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太大变化。

重庆曾经还有一种独特的吊脚楼式公厕——建在陡坡上,由几根木桩子支撑起地板,距离地面三四米,下面就是粪池,完全悬空。“方便”时,粪便从高空降落,溅起很高的水花,让“方便”的人很尴尬。

目前现存的重庆最老公厕已经54岁。那是建于1964年的厕所,在王家坡,目前处于拆迁区域,也是属于旱厕,今年将进行拆除。

回忆3:

全国创卫 首次“厕所革命

旱厕”时代的终结,始于1990年前后,那也是重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公厕革命”。

变革源于1989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第一次吹响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号角。

从渝中区开始,住在老群林市场附近的居民欣喜地发现,经过整修,以前臭气冲天的厕所变得窗明镜亮,有哗哗流水的龙头,有独立的“”和1.81米的隔断——大家上厕所时不用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第一次有了“私密性”这个概念。

当年解放碑和平电影院对面,群林市场旁边的那个厕所,正好被选为“迎检”公厕。这次“变脸”让市民发现,上厕所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新建的一批公厕得到了附近老百姓和中央检查团的一致好评,当年重庆也顺利获得首批“全国卫生城市”的称号。

创卫”活动促使城区公厕发生了第一次大的变革。”重庆环卫局设备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是全国率先开展的“公厕革命”。

仅仅只是一个开端。1990年,首次“创卫”成功后,主城区约1500座公厕陆续开始改造,特别是1990-1995年,以渝中区为代表,重庆的公厕发生了质的改变——大部分由“梭槽”变为了蹲位,“旱厕”变为了独立水冲式。

厕所渐渐向标准化转变。

厕所终于开始向标准化逐渐转变。每新修一座公厕,都要求按照住建部颁发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设计,厕所外观必须和周边协调,通风、采光、洗手、照明等设施一一具备。粪便不再是由人担走,厕所下面或旁边都建起了化粪池,和污水管道相连,直接进行处理。

重庆的公厕经历过一段收费的历史,从1角到5角,直到1元。市环卫局表示,当时收费的初衷是“以厕养厕”,收入作为水电开支和人工管理费用,并根据卫生状况对管理员进行考核。到了2009年10月1日,重庆厕所全部取消收费。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鉴于主城仍有一些区域存在“如厕难”问题,市城管表示,今明两年,主城将新增公厕720座,其中新建公厕230座,社会单位厕所对外开放490座,使总量达到3160座。

目前重庆城市地区绝大部分旱厕已变为冲水式厕所和各种环保生态厕所。主城未达到“国标”的厕所仅存120座,将在今明两年被标准化公厕取代。

B篇 重庆公厕结构的变化史    

大开间大进深 通风更好

重庆中渝市政环卫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部长陈鸿从大学毕业后,他笔下的图纸、手稿,几乎全部是厕所。2003年至今,他参与设计的公厕至少有40座。

他对重庆公厕的结构再熟悉不过。重庆的公厕结构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化:最早是砖木结构,在火灾、地震等灾害面前非常脆弱。2010年以后,变为了砖混,但受结构限制,高度通常只有2.5米左右,最低的只有2.2米,人走进去会感到压抑,而且空间狭小,导致臭味难以散开,于是那种不可描述的味道便会久久萦绕。

焕然一新的现代化公厕。

现在新建的公厕,要求框架结构,好处是内部布置更灵活,可以大开间大进深,通风更好。“新建厕所要求3.7米—4米,大空高,即使有异味也会飘到上空。

在2013年之前,重庆大部分公厕每个蹲位的空间也并未达到国家标准,通常进深只有1—1.1米,宽度0.85—1米。2016年以后,重庆新建厕所严格按照住建部颁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设计。

于是,新厕所进深增加至1.2-1.4米,宽度增加至1.2米。“其实哪怕只是延伸20厘米,都会让如厕舒适感大大提升。”陈鸿说,像在冬天市民衣服厚重,如果厕所狭窄,连转身都困难,而宽20厘米,人蹲下去后,前后左右有更多空隙,会感觉舒适许多。

所长”专门值守 免费开放

在公厕管理上,渝中区实行专人值守的“所长”制,实施24小时免费开放。64岁的老环卫工人石大云就是临江门公厕的“所长”。

老渝中人可能都曾路过这座公厕,修建于1989年,今年已经“29岁”。石大云也守护了29年,对这座242平方米的厕所比对自己家还熟悉。

每天早上6点半之前,他就赶到厕所,把公厕进行一遍彻底清洁,白天随时打扫,擦拭蹲位隔板、壁砖,冲洗便池,拖洗地面,用药水消毒杀菌……晚上10点半回家。但厕所并不关门,附近吃宵夜的市民有需求都可以来方便。

作为一名管理员,他必须随时清扫,保持公厕内灯明水通,通风良好,定期消毒除臭,无死角,无堵塞,无尿垢,无臭味,无积水,无蜘蛛网。

他刚来这里当公厕管理员时,异味是免不了,当时的小便池是廉价的瓜米石打造,一旦沾上了异物要用刷子刷七八次。新建的公厕瓷砖铺地,还增加了飘香机,每3-5分钟自动喷香,基本上闻不到异味。

石大云按年龄已退休,但放不下守护了近30年的公厕,加上身体硬朗,于是又继续管理,“一直到我干不动为止!

作为重庆的“窗口”地区,解放碑有15座公厕,也是全市利用率最高的公厕。附近居民和外地游客都会”光顾“,平均每天大约有800人如厕,节假日更是达到1200-1500人。

C篇 “国标”公厕这样建造

让市民如厕“尽量不用手

目前渝中区市政园林管理局正在设计一批新的的公厕,考虑到众多人性化细节。

陈鸿介绍,新建公厕,总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按照“找得到,进得去,快速方便”的标准打造。

首先为了让人找得到,增设了醒目的黄色导示牌,制作电子地图,只要关注“重庆城市管理”微信公众号就能搜索出附近的公厕。

为了照顾行动不方便的人群,只要是地理位置合适,都会修建无障碍通道。在公厕周边和内部增加绿植,色调和外观让公厕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在公厕内增设第三卫生间和“爱心驿站”,为环卫工人提供饮水设备、微波炉等人性化设施。蹲位的男女比例,也都会由2013年之前修建公厕的1:1改为2:3,更多照顾到如厕时间长的女性需求。

陈鸿说,新建的公厕会提高市民如厕的体验感。比如,让男女洗手池分开,营造私密性;在厕间设置不锈钢扶手、添加挂钩或置物架;部分公厕增加热水供应,让市民冬季如厕后洗手不再寒冷;每个蹲位增加了扶手,为老人增加了坐便器。

他透露,未来的公厕在设计上尽量让市民“不用手”,减少触摸带来的污染。比如把大门取掉,这样就不需要用手推拉。采用感应式龙头,伸手自来水就来了。蹲位的冲洗也都尽量用脚踩或感应式。另外,空调对于南方城市来说也很有必要,将在主城区逐步推行带有空调的公厕。

增加人性化设置后,也加大了厕所管理难度,市政部门准备先在商圈、旅游集散地等窗口区域试点推行。

焕然一新的现代化公厕。

再尝试免费提供厕纸和洗手液

现在新建公厕里都有装厕纸的纸架设计,“我们当初是考虑了厕纸需求的。”王丽萍说,像国外发达国家很多公厕都会有洗手液、厕纸。其实重庆也尝试过,然而管理员每放进一卷纸,一转身就不见了。每卷纸平均寿命不到十分钟,明显已超过正常使用范围。

2010年,南岸区在后堡一公厕也曾拿出专项经费做过试点,卫生纸的“寿命”同样短得离谱。一周下来,厕纸支出1000多元。这对于平均年管理费总共只有5万元的公厕来说根本无力承担,只得停止免费发放。其他像公厕设施频繁丢失、损坏,也让管理者很头痛。

现在来上厕所的市民素质好多了。”大坪公厕管理员黄云琴说,这些现象几乎已绝迹,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渝中区市政园林管理局表示,未来会考虑再尝试免费提供厕纸,包括洗手液等服务。但同时也期待市民素质有更高提升,公厕的进步与社会的文明程度相辅相成。

不搞“五星级”突出实用方便规范

国家旅游局本月下文,规定在公厕改造中,避免浪费、豪华、攀比,不要搞所谓的“五星级”厕所。

陈鸿介绍,重庆目前大的公厕改造工程通常是5年一次,经费都有严格的管控。比如去年底建好的大坪公厕,投入30万元,都是经过层层财政审批,杜绝铺张浪费。根据面积、环境的不同,公厕改造费用大约是每平米2000-3000元。

市环卫局设备科负责人表示,厕所的设计本质还是强调‘实用、方便、规范’,现阶段的重点仍然是增加数量,提升卫生程度和设施品质。下一步会根据市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升级打造,比如今年将在部分公厕试点增加WiFi、充电等人性化的功能。

市城管委表示,倡导公厕文化建设能提升一座城市的品位。“城市公厕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城市文明发展水品。”在重庆未来的公厕建设中,会充分考虑融入人文元素,增加体现重庆人文地理特色的元素,倡导市民文明如厕,宣传低碳环保厉行节约提示等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的文字和图片反映公厕文化。

相关链接>>

2年内重庆490家单位挂牌“社会厕所

社会进步的表现,其实并不是单一的公厕数量增加,社会厕所也越来越大程度上缓解了市民的“方便”需求。

市城管委介绍,仅靠公厕远远不够,必须同时依靠“社会厕所”的力量,现在很多市民更习惯到商场、餐馆、酒店寻找方便之地。目前重庆对外开放社会厕所已有461座。在这些单位门口,均在显眼位置悬挂有“本单位卫生间对外开放”标示牌,并标明了具体开放时间。

目前商场厕所的开放度很高,且无需任何消费。大多酒店也对来上厕所的市民持欢迎态度,上游新闻记者走访了解放碑、观音桥的5家星级酒店,问到洗手间位置时,工作人员都友善地告知。其中一家酒店的大堂经理吴先生表示,自从开放厕所后,清洁人员每天打扫卫生间的次数会增加。卫生纸更换率也提高了。但作为一项回报社会的职责,他们仍然很乐意,这对酒店口碑也是一个良性传播。

市城管委表示,计划今明两年内,社会单位厕所对外开放量增加490座。社会单位开放卫生间后,难免要增加水电及清扫等费用。各区对此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贴,比如渝中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对于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厕的社会单位,给予了资金补助——根据厕所设施设备的不同等级,给予经营性单位每月补贴每个蹲位200元。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