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殷嘱托 实现更大作为 | 川仪股份自主研发产品打破国外企业垄断

23.05.2019  13:20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传统制造企业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日前,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仪股份”)了解到,作为四联集团的核心子公司之一,川仪股份在强调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当下,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创新驱动产品和服务进化,推进高质量发展之路。

车间人数下降40% 产能提升一倍以上

在川仪股份的执行器总装车间里,只有几个工人的身影,3条可实现自动组装、自动检测、自动调试的智能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的作业。

据现场工程师介绍,产线配备自动化输送线、机器人自动压装、齿轮箱自动翻转、自动气密检测、整机智能调试、自动冲击测试等子单元。产线综合集成自动测漏、调试、注油、翻转等多个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后,不仅能保证高效率生产,还能确保产品的生产质量。

原来需要人工进行多次密封检测及注油,不仅容易出现偏差,而且效率低,自从智能生产线投用后,人工翻转产品从13次以上减少为0次。”据介绍,现在生产一台产品的时间由原来的12~18分钟缩减到9分钟以内,最快的机型仅需6分钟。通过智能制造,执行器总装车间人数下降40%,而产能提升了一倍以上。

车间内,不时会看到AGV(自动导引小车)的身影,只见它们按照既定的线路,有条不紊地行驶着。去年年初,川仪股份的智能物流系统(WMS)上线,用于完成物料的自动分拣和信息管理,并通过与AGV和产线的桁架机器人进行配合,实现车间现场快速物流配送。

不仅如此,WMS系统还与ERP、DNC、WCS和智能仓储等系统平台进行集成,使出入库、货位和生产等相关的管理信息透明化,轻松打通了仓库与生产现场之间的信息流通,使产品制造环节得到有效控制,质量得到可靠性保障。

就在去年,川仪股份的调节阀、变送器、流量仪表三个产品智能生产线获得了工业与信息化部试点示范项目,成为重庆唯一上榜的企业。

自主研发产品打破国外知名企业的垄断

在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红兵看来,聚焦主业,提升智能制造的水平,这只是川仪股份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第一个阶段性成绩。第二个阶段性成绩是转型升级,以“对标赶超、替代进口”为抓手,向高毛利率产品、高附加值环节要效益,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同比保持30%以上增长,创历史新高,主力产品国产化率达85%。

由川仪股份自主研发的主控系统、现场仪表(压力、温度、流量、物位测量以及执行器、调节阀)和分析仪器还打破了国外知名企业的垄断,已覆盖我国冶金、石油化工、电力、轻工、建材、市政、环保等重要领域。

第三则是发挥优势,不断拓展智能集成控制技术在智能制造、工业物联、自动化控制、智慧城市、智慧康养等大数据、智能化需求领域的应用。

去年12月,川仪股份成功推出了全新一代PAS300分布式控制系统,也就是DCS“大脑”。它就好比一个有思想能行动的人体,由DCS控制系统这个“大脑”进行高速多线程智慧处理,并发出指令,再由遍布各个工业管道及其它节点的智能执行器、智能调节阀等进行终端控制,实现各种参数的智能调节。目前,以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送器、高灵敏度智能水表等为代表的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打造真正的工业4.0级制造系统

不管是提升智能制造的水平,还是转型升级,都只是川仪股份在高质量发展上的一个缩影。

陈红兵告诉记者,未来几年,他们将在已实施的智能制造项目基础上,继续推进智能化技术、智能化产品、智能制造、智能化工程应用发展战略。

在生产线制造系统中,进一步增加智能机器人的角色,在体力和智力两方面进一步替代人的劳动;进一步完善智能执行器、智能调节阀、智能变送器、智能流量仪表PLM系统的建设,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信息与产品相关的异构数据共享;在智能执行机构实施的智能仓储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实施智能压力变送器、调节阀、流量仪表等数字化智能仓库建设,提升物料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不合格率。同时加快数字化车间建设,通过数字化车间认证,建立数字化生产车间并优化完善,打造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工业4.0级制造系统。

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我们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投入推动转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陈红兵表示,他们将坚定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进一步聚焦主业、拓展应用、创新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为抓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黎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