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庭什么样?看看他们的故事

25.09.2015  08:43

    “电池婆婆”符爱浓。

封孝利在照顾公公。

孙蓉一家。

孝顺儿媳要带着公公出嫁、四十多岁组建志愿服务队帮助别人、八旬老人十年收集了3万余枚废电池。重庆晨报记者昨日从市妇联获悉,我市3个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报道

带着公公出嫁

孝顺儿媳让邻里感动

在巴南区南泉街道和平村,1974年嫁到这里的封孝利,在丈夫去世且留下大笔债务的情况下,依然赡养公公,即使再嫁,也不抛弃公公。

嫁到蒋家时,封孝利才18岁。然而,就在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这家人却经历了一场重大变故。2002年,封孝利的丈夫蒋良才被查出患上癌症,建房的债务还没有还清,飞来的横祸就让人伤不起。那一年,封孝利不是在去医院的路上,就是在去借钱的路上。

2003年4月18日,蒋良才最终还是走了,留下近7万元债务。那是封孝利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农忙季节娘家人过来帮忙,只干活,不吃饭;亲戚家里请客,大家都叫她不送礼,只去坐坐席,而每次坐席,封孝利都忘不了给家里的老人包点好吃的。

封孝利在镇上的一家物业公司当清洁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几乎都是凌晨3点左右起床,先到公司食堂捡饭,每次五六斤,带回家喂鸡,然后上坡割草喂鱼,并在6点钟前赶到公司。

封孝利也希望有人和她共同担当家里的重担,但所有提亲的人一听到封孝利家里还有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后,都知难而退了。不过,封孝利态度坚决,表示她这辈子从来没有想过不管二爸(公公)。2012年,封孝利结识了后来的丈夫许世禄,许世禄爽快地搬进了蒋家,成为了一个60多岁的“上门女婿”,他把打零工的钱都交给了封孝利。在照顾老人上,许世禄从来不分彼此,就连他25岁的儿子在蒋家进出,也一口一个“爷爷”地叫蒋质筠,老人常说:“蒋良才走了,我又有了一个儿子。

当志愿者做慈善

丈夫一直是她的支持者

今年52岁的孙蓉是涪陵区第一支志愿者服务队的创建者,而61岁的丈夫杨忠民是她的第一个支持者。近十年来,她带着330名志愿者开展了百余次志愿服务,这都少不了杨忠民的支持。

2006年5月,当时43岁的孙蓉第一次接触到志愿服务活动,她说:“有网友号召给贫困学生捐书,我就主动联系了他们。”孙蓉的想法得到丈夫杨忠民的支持,夫妻俩一起把家里的书籍整理出来,由她带到涪陵区大木乡双江小学。当上志愿者后,孙蓉便一发不可收拾,从2006年5月到2007年,孙蓉在丈夫的支持下,一路坚持过来。

在参加过几次网上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后,孙蓉决定组建一支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2007年底,孙蓉召集十多位朋友,组成了涪陵第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涪陵志愿者大队。这一次,丈夫杨忠民正式加入志愿者组织。

一年后,这个团队的志愿者已有100多人,而以家庭为单位加入的占20%。目前,涪陵区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330人。在涪陵区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队成立的8年时间里,夫妻俩先后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总计超过100场次。

他们创建了爱心呼唤器“1+1+1”的帮扶模式(一个空巢老人+一个社区志愿者+一个红十字志愿者),让95岁的孤寡老人吴健娥突发疾病时转危为安。他们为江东街道极端贫困户陈小平患急性脑膜炎的5岁孩子四处奔走求助,让孩子得到及时治疗并痊愈,同时还帮助陈小平一家脱贫……

在渝北区龙溪街道,已经八十好几的符爱浓老人被称为了 “电池婆婆”。

1956年,符爱浓随丈夫王修太转业来到重庆酉阳107地质队。当时,他们家孩子多,又经常接济亲戚朋友,家庭负担沉重,但仍然拿出了家里为数不多的粮票和存款帮助十多名职工家属渡过难关。 同时, 他们还无微不至地照顾地质队附近3位孤寡老人整整16年。

1980年至1988年,符爱浓随王修太在合川南江水文地质队工作,为了能给驻地在山上的职工解决吃菜难的问题,年过半百的符爱浓义务给山上职工、家属挑回各种蔬菜及副食品,共计12万多斤,总行程1万多里路,背坏了四个背篼,挑烂了三副箩筐,用坏了两杆称。

2001年,当符爱浓得知一节废电池可以污染1平方米的土地,而被污染的土地所种植的蔬果很容易使人患上败血症和癌症等重病的情况后,她就走到哪捡到哪,从松树桥直至五里店,10年多从未间断。

不仅如此,她还在社区向大家宣讲,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环保行动中来。正是由于这样的宣传,使得社区里最终有了一支“电池小分队”,大家主动将搜集到的废电池送到符婆婆手中,或者悄悄地挂在她家的门把上,大家还亲切地称她为“电池婆婆”。这位耄耋老人在年迈之际用了十多年时间收集废旧电池30000余枚, 并全部移交环保站处理。

(本组稿件所有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