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重庆崽儿厉害了!李琦岛征,国际上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脑血管疾病征象

21.11.2017  20:0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琦。

今年11月,国际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临床脑血管疾病征象——李琦岛征(Liqi island sign)诞生了!

继2015年提出混杂征(Blend sign)、2016年提出黑洞征(Black hole sign)相继被国内外医生应用于临床预测血肿扩大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李琦副教授,再次提出预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的临床新征象。

这一新的征象以李琦(Liqi)的名字命名,其结果发表在了脑血管疾病专业顶级杂志《Stroke》(中文名:《卒中》)上。李琦提出的“岛征”反映了一种特殊类型血肿,其特征主要反映出血肿周围的多灶性小出血。岛征形成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李琦推测其原因可能是:主要的血肿是由破裂的血管出血引起,当该血肿不断扩大时,可能导致邻近的小动脉损害,从而引起血肿周围出现“海岛”样不规则小血肿。

李琦岛征(Liqi island sign)的诞生,实现了在发病数小时内,早期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

数小时,对于“争分夺秒”的脑出血患者而言,意味着生命的希望。

“李琦岛征”是什么?他为何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听说过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夏科三联征 (Charcot Triad),但从大学到博士后,学医16年,34岁的李琦从没在教科书上见过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征象。

多年的一个“心结”,像种子在心中发了芽。

灵感来源于两江交汇

“李琦岛征”是什么?

这还得先从李琦先后提出混杂征(Blend sign)、黑洞征(Black hole sign)说起。

李琦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在沙坪坝长大。远赴澳大利亚求学时,也许是独在异乡的那份思念,他总会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生活的故乡,也会向身边的外国朋友介绍重庆这座美丽、摩登的城市。

2014年大年三十,李琦带着相机拍摄两江交汇。

看到江面,一个大胆的设想突然涌上心头:“一位脑出血病人的CT片子和交汇的江水很像!”李琦想:“两江交汇处为什么会有明显的界限?这和血肿之间明显的界限又有怎样的联系?

两江交汇的照片,让李琦陷入沉思。


△和两江交汇形成相似界限的患者CT图。

那一年的春节晚会,我没心思看了!”李琦记得,大年三十,他到父母家呆了一小时,吃完团圆饭,他便赶回去看片子了。晚上做梦,一边梦到两江交汇,一边梦到CT片子。凌晨5点,李琦突然梦醒,恍然大悟!

相信片子会说话

两种完全不同的“界限”,会有怎样的联系呢?李琦说,“片子会说话。

李琦推测,江水来源于不同的河流,所以密度不同。而CT片子上,也是明显的高密度和低密度血肿的界限,形成一个混合的趋势。片子上的血肿为什么会以这种形态出现?李琦想,这也是由于血肿的密度不均。而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李琦想,这可能提示患者脑内正发生活动性出血。

以前对血肿的认识是:脑出血后,血肿密度信号会一下子升高。而结合临床上有的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密度并没有“认为”的那么高,李琦有了一个想法:新鲜的出血,血肿密度并没有那么高,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血肿密度逐渐升高。

如果真是这样,那便为脑出血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

脑洞大开之后,李琦为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CT随访。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反复看片子,因为片子会说话。”医生,特别是神经内科医生的工作,紧张而忙碌。难得闲下来时,李琦喜欢看推理罪案类故事。

李琦喜欢看《法政先锋》、《洗冤录》。“我发现很多好的法医,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就是咬着现场细节不放,反复地看、反复地找,相信证据会说话。”李琦相信,诊断结果之外,CT片子里还有很多的“隐藏”的细节。他很享受这种发现的快乐。

每一张患者的CT片子,李琦反反复复都要看好多遍,反复看片子,李琦近视又增加了100多度,颈椎也不如从前那样舒服,但他也从片子中,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东西。

2015年,李琦提出了混杂征(Blend sign);2016年, 李琦提出了黑洞征(Black hole sign),用于预测早期脑出血血肿扩大,并通过对可能发生早期血肿扩大的患者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改善脑出血预后。

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脑血管疾病征象

今年11月,李琦用自己的名字,提出“李琦岛征”(Liqi island sign)。

在重庆医科大学谢鹏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秦新月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下,李琦对250余例起病6小时内进行颅脑CT扫描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反复研究,在其中41例(16.3%)基线CT上发现岛征。另外,他还在85名血肿扩大的患者中观察到有38人(44.7%)出现岛征。

岛征预测血肿扩大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也就是说,岛征阳性几乎意味着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同时也预示脑出血患者的不良预后。

李琦先后提出混杂征(Blend sign)、黑洞征(Black hole sign),他说,是由于这两种征象的形态,类似于“两江交汇”和“黑洞”的形态。而这一次,他希望用自己的名字为之命名,并同时将这一结果,发表在了脑血管疾病专业顶级杂志《Stroke》(中文名《卒中》)上。

△李琦特意制作了这张卡片。

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源于一个“心结”。

学医16年,从大学读到博士后, 在教科书上、杂志上,李琦经常会看到外国人名字命名的疾病和征象,如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夏科三联征 (Charcot Triad) ,“我要背他们的人名、背他们的英文。但却从没看到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征象。

“李琦岛征”,成为国际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脑血管疾病征象。

把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提前了数小时

混杂征(Blend sign)、黑洞征(Black hole sign)以及李琦岛征(Liqi island sign)发病机理不同、表现形态不同,但李琦发现,相同的是,当脑出血患者出现这些征象后,都在提示着易扩大性血肿可能带给患者“大麻烦”。

这个“大麻烦”发展过程很快,往往数小时之内就会发生。

过去判断一个血肿好不好,往往看它的位置和大小。比如位于一个比较关键的位置,它就“不好”;还有就是大小,认为大血肿麻烦,小血肿相对简单。但李琦发现,有的血肿虽然小,但它快速地在扩大,一旦错过最初的数小时,可能就丧失了一个黄金的治疗时机。

通过这些征象,我们就能把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提前数小时。”对于争分夺秒的脑出血患者来说,数小时意味着生命!

可喜的是,混杂征(Blend sign)、黑洞征(Black hole sign)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脑出血的诊治。

继混杂征(Blend sign)被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单中心验证后,混合征(Blend sign)和黑洞征(Black hole sign)又在今年同时被国内华西医院游潮教授团队再次验证。在2017年7月最新发表的文章中,哈佛大学学者用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ATTACH2研究的全球病例进行了再分析,验证了混合征和黑洞征能独立预测血肿扩大,且在所有marker中特异性最高(93%-95%)。

作为医生的梦想和快乐

李琦的探索,也在继续。

李琦透露,他的“新想法”已经付诸实践并且有了新的发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表在国际性的医学杂志上,分享给全世界。

而这,也是李琦作为一名医生的梦想和快乐。

李琦说,人生数十年真的很短,作为一名医生,一辈子其实看不了多少病人。而我们通过发现新的东西,找出新的方案,就能拯救无数的人。比如李琦岛征(Liqi island sign)的发现,就像是老树上开了一朵新花。

李琦说,CT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已经在全球广泛使用,几十年后,能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需要医生潜下心来做一些事情,沿着前人的脚步前行,“医生的乐趣也在于此!

李琦认为脑出血和脑梗死一样,有一个最佳的治疗黄金时间,早期的规范化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尤为重要。下一步,他希望能推进全国、甚至全球脑出血患者紧急绿色通道的系统化管理和治疗,让脑出血病人实现个体化的分层管理和治疗。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也没有两个病人是相同的。

新闻多一点>>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因其病情突然、变化快和预后差被人们所熟悉,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其1月内死亡率在30%至50%之间。另约1/3的脑出血在发病24小时容易发生早期血肿扩大,据研究表明,早期血肿扩大是不良功能结果和死亡率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不幸的是,能准确预测早期血肿扩大的指标较少。

△李琦岛征(Liqi island sign)示意图

李琦岛征:李琦提出的“岛征”反映了一种特殊类型血肿,其特征主要反映出血肿周围的多灶性小出血。岛征形成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李琦推测其原因可能是:主要的血肿是由破裂的血管出血引起,当该血肿在不断扩大时,可能导致邻近的小血管损害,从而引起血肿周围出现海岛(island)样不规则小血肿。岛征的提出为血肿扩大的机制提出新的假设,同时也为下一步脑出血患者的“靶向”个体化诊治提供了参考。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顾晓娟 摄影 杨新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