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247) | 杜甫家中来“小偷”,成就奉节一美食

19.08.2020  07:43

都说奉节美食多,脐橙、盬子鸡、哒哒面、夔柚……但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杜甫晒枣”?

杜甫晒枣子吗?杜甫怎么跟枣子有关联了?

其实,“杜甫晒枣”是款美食,跟唐朝诗人杜甫有莫大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吧!

奉节在唐朝称夔州,杜甫在夔州生活期间住在草堂,一天深夜,他正为国家内乱而忧虑,加之当时贫病交迫,不免感慨万分。睡在身边的妻子杨氏忽然用胳膊推了推他,轻轻地对他说:“你听,外边有响动。

杜甫侧耳听了一会儿,果然听到草堂外有动静。于是,他悄悄地下了床,将帘子拉开,见枣树下依稀有个人影在晃动。杜甫轻轻地走了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妇人在用竹竿打树上的枣子。这老妇人每打落几个枣子,便用手在地上乱摸乱寻,捡到了枣子,连忙塞进嘴里囫囵咽进了肚里,看样子有几天没有吃饭了。杜甫也就没有惊动她,折身回到了屋内。

杨氏问:“有人么?

有个老妇人在打枣子。

这么深更半夜来打枣子吃,怕是饿坏了!”杨氏说,“桌上还留有一碗菜粥,我去端给她充充饥吧。

杨氏边说边穿好粗布衣裙,端起碗就往外走。杜甫也随手取衣披上,跟了出来。

那老妇人见有人来了,扔下竹竿,跌跌撞撞地朝外跑。杨氏轻声唤她:“老嫂子,请留步。

老妇人见来者好声好气并无恶意,也就喘着气停下了脚步。惨淡的月光下,杜甫见老妇人瘦骨嶙峋,衣不蔽体,顿时大动恻隐之心,忙解下披在自己身上的衣服,搭在老妇人的肩上。杨氏又把一碗菜粥递了过去,让老妇人吃了。老妇人顿感一阵温暖,望着杜甫夫妇,老泪纵横。

当杜甫问起老妇人的身世时,老妇人哭道:“我就在草堂西边那间草棚子里住。丈夫和儿子早被官军拉去当苦力,至今不知死活。现如今我无依无靠,只有靠挖野菜糊口度日。这几天因挖不到野菜,饿得实在不行了,才来偷枣子。

杜甫说:“老嫂子,快别说‘偷’字了,这枣你要吃就打吧!

杨氏也关切地说:“以后你白天来打吧,半夜三更的,可不要跌倒了。

老妇人千恩万谢地离去了。杜甫和杨氏默然回屋,点起小油灯,再也无法入睡。

转眼一年过去,杜甫全家买舟东下。临行前,杜甫找来老妇人,对她说:“我走后,新来的主人姓吴名南卿,是我的好友,我已嘱托过他,你还是可以照样来打枣,他不会为难你的。

老妇人感激地点点头,真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却无从开口。她朝杜甫拜了三拜,默默地祝愿恩人全家一路平安。

谁知杜甫走后,吴南卿不但没有按杜甫的嘱托办,反在草屋周围筑上了高高的篱笆。

杜甫得知此事后,特意写了一首题为《又呈吴郎》的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认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吴南卿读后,马上领悟到杜甫的良苦用心,此诗既表达了对老妇人哀怜的感情,又抨击了不平的社会以及战争引来的灾难。他顿觉羞愧不已,忙叫人拆除篱笆,并亲自去老妇人家赔礼道歉。

几个月后,吴南卿离开夔州回到忠州。临走那天,他把草堂收拾得干干净净,请老妇人住进来。吴南卿说:“遵照杜公的意思,我走后,这草堂便是你的了。那棵枣树望悉心照料,杜公最喜爱吃枣,说不定哪一天还会回来。

从此,老妇人晚上施肥,早上浇水,枣树越长越粗,枣儿越来越甜。老妇人非常怀念杜甫,每逢收枣,她都要精选一批饱满的、颜色好的枣子,摊在草席上让太阳晒干,然后用蜜水浸泡数日再捞起来,风干后,贮藏在坛子里。

一天天过去了,一月月过去了,枣坛一只只增多,杜甫却没有回来。老妇人望着枣树,心中十分惆怅,她多么渴望恩人回来吃枣。

后来,奉节就有了这样一种土特产——杜甫晒枣。你要问那些晒枣的当地人,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啊?他们就会说起杜甫与老妇人的故事,末了还会问一句:你知道这晒枣为什么这么甜呢?然后,他们自问自答:就因为有着杜甫对穷人的爱啊。

奉节的高山上枣树遍布,因为土质肥沃,结出来的枣子个大味甘、外表光亮、果肉肥厚、风味独特。每年9月上旬,枣子熟了,奉节人除了摘下来生吃、炖汤外,更爱制成晒枣。从新鲜采摘的大枣里挑选出个大饱满的,经过浸泡、煮枣、再浸泡、成坯、冰糖熬沸、提纯熬糖浆、煮蜜、静置、晾晒、消毒等工序,然后封存在瓦坛中,秋后启封,鲜艳如初,枣香四溢,让人垂涎三尺。而制好的晒枣,随吃随取,食之难忘。

来源:中国奉节网、童渊阁微信公众号、华龙网、新乡日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