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来,听重庆工艺美术大师讲蜀绣往事

26.11.2017  07:48

△黄敏近照。

正在举行的“重庆与世界嘉年华非遗展”之蜀绣大师专场展示会上,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黄敏以一幅双面异形异色凤凰惊艳全场。今天我们来听听她讲述蜀绣往事。

师傅

1986年,出生在沙区杨公桥的重庆妹儿黄敏和新招的40名青年绣花工,走进蜀绣圣地——成都蜀绣厂(研究所)拜师学艺,厂里的师傅,全是老头,个个身怀绝技。

师傅们都60多岁了,退休后返聘回厂教徒。“解放前刺绣全部都是男师傅,解放后才有了女师傅。有个师傅叫胡云声,我们叫他小胡师傅。是全国人大代表,没多少文化。跟我打对绷,就是两个绣花绷子面对面。他抽叶子烟、喝白酒,绣花时,一瓶白酒就放在脚边。

刺绣的绣品绣完不能洗,以免把绣面洗毛了,所以绣的时候不能把绣面弄脏。“但小胡师傅也是一个奇葩,他的绷子和绣面上洒满烟灰和线头子,有时候叶子烟的火星还把绣面烧出一个小洞,他就补一个图案。我们绣花要把线在线盘里梳理好,但他线盘里面一堆乱线,只见他从乱线堆里东扯一根线,西片一根线,就把花绣完了。

等小胡师傅衔着叶子烟杆,把绷子上的灰尘和线头抖落干净,奇迹就发生了。“一张非常漂亮的绣品就出现了,‘片线,‘线光’。他的绣面你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色彩都很丰富自然,很亮。

还有一个胖胡师傅叫胡良俊,也是高手,但就是话多,负责灌输心灵鸡汤。“他文化要高点,就是爱说话。每天背着手在车间中间踱步,边走边念:一针针,一线线,只要现在勤学苦练,未来的大师称号都是你们的……

还有两个师傅,一个是蜀绣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永兴,一个是蜀绣四川工艺美术大师肖福兴。“彭师傅你问他,他讲得出来;肖师傅你问他,他讲不出来,只有一句话,就是‘起来’,你让开,他坐在你的凳子上,给你修几针,你的绣品马上就不一样了。

针线

车间是个大场面,四五排绣凳和绷子打对绷,排成长长的阵列。真丝底料在绷子上绷得像鼓面一样紧张,绣花针上下翻飞,只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像春蚕食桑;偶尔也惊起姑娘们哎呦一声,那是最初学艺不精,手指儿被绣花针一针见血。

绣花姑娘手儿巧,飞针走线刺绣忙。“社会上都叫我们绣花姑娘,我们互相之间称师姐、师妹,男的就叫师兄、师弟。刺绣不费针,当学徒时,心急手拙,有把针弄弯、弄断的,但出徒了,绣多了,一两年才用一颗针。记得有一批针是郝厂长从日本买回来的,最短的只有两公分长。一般的针法有晕针,主要用来绣厚重感的花卉,还有纱针,比较稀疏,绣写意山水;把晕针和纱针结合一下,就是虚实针,用于山色深浅过渡;丝毛针用来绣动物皮毛,另外还有鱼鳞针、衣襟针、铺针、盖针、切针、滚针,画面上需要啥子针,你就选用啥子针。

夏布

△1990年,黄敏和成都蜀绣厂八人合作刺绣巨幅蜀绣《九寨沟熊猫图》。

2005年,20年快过去了,当初一同进厂的40个绣花姑娘,只剩下8个还在绣花。不久,厂子解散,大家5万元买断工龄,全国最高蜀绣基地宣告关门。“但我2003年就出来了,回重庆在一个朋友的公司打工搞行政。有一天我去报税,刚好经过通远门城楼,彩旗飘飘,在搞重庆首届刺绣技能大赛,我才晓得重庆还有刺绣活动。

黄敏一时技痒,就报名参赛。“绣的是一幅花鸟,但我没有绣完。因为比赛发的丝线,色阶较少,我为了绣出更丰富更自然的色彩,在混线混色的时候,就花了很多时间,以致于主体部分的花鸟绣完了,但叶子没绣完,就没获得名次。但评委还是看出我绣得好,是有技术的,就邀请我参加了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2008年,她在洪崖洞开了一个蜀绣工作室,在重庆推广蜀绣,并碰到夏布。“后来我去荣昌职教中心教了两年刺绣,有一天忽发奇想,当地盛产夏布,可不可以在上面绣花呢?最先在夏布上一绣,有时就把丝线挂毛挂断了。但夏布虽然粗,但好处是自带古画那种酱油色,色泽古雅,肌理粗犷,丝绸面料有时候真的是太干净太平顺了。虽然最初绣夏布,原来在真丝面料上绣的感觉和经验就用不上了,但逐渐摸索,最后还是克服了挂针挂线的难题。

黄敏开创了夏布蜀绣系列,既有蜀绣传统题材熊猫,也有新创的八大山人荷塘墨荷系列。黄敏绣的一幅荷花双鲤立轴,有上车都要买票的孩子那样高,叶绿花红,双鱼活灵活现,游在并不存在的水中,“片线”,“线光”,满室生辉。尾巴上隐隐约约一抹红,简直绝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