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四举措力促传统文化与课程改革融合

06.11.2019  18:38

梁平区秉承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理念,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力深化课程改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并与课程改革有机融合。

一是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凸显时代内涵和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入各年级校本教材,与音体美及思政等课程有机融合,充实教学内容。区教育学会编写的地方教材中小学版《家在梁平》已在全区广泛使用。实验小学《梁平年画》、新盛镇小《梁平狮舞》、西苑小学《梁山灯戏》等21套校本教材已由本校推向全区。

二是全力拓宽师资来源。以“2+1”项目建设和“1+5”行动计划为契机,把学生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辅助活动,聘请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走进校园持续常态开展教学指导,开办展览、举行展示展演、作专题讲座、举办专题培训等,在学校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三是倾力建设实验基地。通过协调,寻求宣传、文化、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与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等工作。西苑小学、实验小学、来宝小学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实验小学、礼让初中被确定为市级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实验基地,培育命名了职教中心、西苑小学、实验小学等13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基地。

四是努力搭建实践舞台。带领学生广泛进行社会实践,探寻优秀传统文化起源和发展历程,为开拓新形式、创作新作品寻找启示和借鉴。依托每年举办的艺术节、文艺汇演等,为学生搭建广阔实践舞台,培育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梁山灯戏、癞子锣鼓、草把龙享誉市内外,多次参加市内外表演并深得好评。西苑小学原创梁山灯戏《坏蛋来了怎么办》获市级一等奖,《三个和尚故事新编》获全国二等奖。实验小学木版年画被编入人美版美术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