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种生活的结束
何怀宏 (北京)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会目睹我们的亲人或朋友的故去,然而,再没有青春的生命集体地被死神攫走更让人悲伤的了。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夏天,在一个南方的湖边,有一天下午,一个中学的女校长带着初中一个班的学生去学游泳。游完上岸后,女生仍意犹未尽,又忍不住偷偷下水,下去的女生脚下一滑,掉进了一个人们冬天挖过莲藕后没有填平的大深坑。岸上二十多个还不会游泳的女生,一个个地手拉着手走向深潭,她们要用这个“长链”去救同伴,但却全体陷进了深潭。最后,最先下去救人的四个孩子,永远中止了她们含苞欲放的生命。
这四个女孩,被葬在了铁路旁边的小山坡上。其中一个女孩,出事那天正是她十五岁的生日,她爸爸为她买来的生日礼物:一个尚未写字的日记本、一个迟到了的救生圈,只能够陪她入葬了。
事隔三十年了,当我写这些字的时候,不久之后就将是她们的忌日,她们如果还活着,她们的儿女可能也像你们现在这么大了。
有时生命就在几秒钟之间被决定了,而我们多么希望回到这几秒钟之前!
但是,即使因为上述某一个环节,这一不幸真的没有发生,生活中也还是可能会有别的不幸发生。也许,在我们安然无恙的一些事情中,正是由于某一个我们甚至不知道的环节,灾难才没有发生。
所以,我们即使都万分小心,也仍然不能不去面对死亡。死亡执拗地不肯退出我们生命的视野。死亡是一个生命的自我意识的问题,不仅要有生命,而且,要在生命有了自我意识时才会发生这个问题。
就像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生前一样,我们也不知道我们的死后,但为什么我对我生前的虚无可以忍受呢?因为那时还没有过我,或者说那毕竟是已经过去了的,是从无到有;而死亡却是从有到无,是尚未过去的,是我感到越来越逼近的。
对于死亡的感受和思考,是必然地、或迟或早地要来到每一颗颖悟、敏感的心灵的。尽管它使我们感到深深的恐惧,但我们却不能不承受它。有一天晚上,我的孩子泪流满面地跟我说起了她的恐惧,我当时只能告诉她,我也曾经想过这些问题,而且,很多很多的人也都想过,也都害怕过,但他们仍然活着,仍然好好地活着。
生命有它自己的逻辑,只要我们耐心地忍受,勇敢地坚持,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对死亡态度的坦然,或者说一种安慰,也许就在于,死亡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就如同瓜熟蒂落。
我们只知道死亡与活着不同,死亡是我们现在知道的一种生活的结束。也许,死亡就像爱默生引用的那句不朽的诗句:如果我的小船沉没,它是到了另一个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