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色地名发现之旅9:永川板桥镇 百年古街里“藏匿”的“红色传奇”
板桥镇位于永川北部,建场于清康熙六十年,迄今三百余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水陆交通便捷,商贸物流云集,历来都是永川至铜梁的边境重镇。板桥镇幅员面积60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永川区中心镇。
板桥镇内的一条800米长的老街,颇具特色。这条老街有“盖”——两侧大多为清末民初的老建筑,一楼一底、小青瓦屋面、砖墙结构、悬山式屋顶,建有宽10米、长400米的穿斗式回廊,俗称风雨走廊,风雨走廊的做工、用料很有特色,如今的风雨走廊下,摆摊叫卖的、喝茶聊天的人依旧不少。老街里“混居”着的一幢小洋楼,格外显眼,这里隐藏着一段红色传奇故事。
每逢遇到赶集日,便是板桥老街最热闹的时刻,商贩只需一张凳子、一块空地就可销售自己商品。村民赶集时下雨不湿脚,晴天不会晒,这便是村民们其乐融融的生活。
老街坊告诉记者,过去老街两边排列着糍粑店、油果子店、蛋糕店等上百家商店和客栈,古镇曾很多风味小吃,例如董老太的蜜饯糖、潘全胜的甜酒汤圆和陈生安的扯麦粑等,老字号经典食品堪称一绝。
在老街里极具“中国风”的建筑中却“混居”着一栋西式小洋楼。据当地老人介绍,这座小洋楼叫“劝学所”,始建于1924年,“劝学”不能按字面理解为“劝人学习”,而是源自清光绪年间推行的一种教育改革制度,后改为教育局。
督学制后,才分为两个单位,左边为邮电所,右边为会春堂药铺,二楼是会春堂药铺的药库,实际是地下党组织所在地,1928年在此成立了“中共板桥区委员会”。
“会春堂药铺的是共产党员谢百龄开的,他是当时板桥的四大中医之一,在当地的知名度很高,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医生。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从不计较利润。病人看病时,带的钱不够买药,以后补也行,如若忘了从不追问;病人没钱就诊,用米也行。谢百龄当时医治了很多疑难杂症的病人,老百姓都对他赞不绝口。”板桥镇板桥场居委会主任陈忠讲述。
谢百龄先生追求进步,爱读进步书刊,思想上对当局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1939年6月在好友黄一德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共地下组织。从此,他的会春堂成为时事议论中心,楼上的药库成为地下党的集会地点。
谢百龄入党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以开药铺行医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那时候党组织的经费极为有限,如遇需要,谢百龄总是毫不犹豫的自掏腰包补贴。“他的药铺上方设有传递信件的邮箱,曾经延安和重庆传来的抗日资料都经此转送,药铺成为板桥区委的联络站。”陈忠说。
他订阅进步书报,自己看了还张贴在门外,让大家也看,所以会春堂大门的两侧长期张贴有《新华日报》。为免当局怀疑是异党活动,又张贴出1份《中央日报》。
谢百龄还团结进步青年鄢氏兄弟,创办《艺文社》,适时地宣传中共主张,揭露当局的黑暗,他的药铺进出的人很多,大多数都是亲近共产党的人。解放后暴发匪乱时,土匪放出风声:在谢百龄药铺进出的人,都是土八路,连狗都是共产党,等打下板桥,一个一个收拾。
陈忠告诉记者,有关谢百龄的故事和劝学所的历史,2011年,板桥镇镇已写入板桥镇志中,并将镇志分发给各村社进行宣传和保存。虽然年代的已经久远,但走进板桥镇老街,但看着一幅幅复原的场景,读着历史介绍,让人感慨颇多,为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所感动
时过境迁,如今的劝学所透露着历史的苍老和岁月幽深,它记录了早期中共地下党为新中国解放事业不惧艰险、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的实物见证,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板桥地区民国至解放后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目前,劝学所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但目前由于年久失修,劝学所成了危房,随后我们将会进行重新翻修,将对老街进行整体改造。”陈忠表示,“欢迎更多的朋友前来板桥镇老街参观游览,和我们一起感受红色情怀,追忆革命精神。”
上游新闻记者 胡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