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垃圾转运站升级 臭味没了环境好了
沙区升级改造转运站,将大大降低垃圾的臭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将大幅降低。 美丽沙区·全民创卫大行动>
重庆晨报讯 记者 李晟 提到垃圾转运站,人们很难联想到“干净”这两个字,为此,今年沙坪坝区把生活垃圾转运系统清洁工程改造作为区级民生实事,从最脏的地方入手,开展系列整治行动。昨天,沙坪坝区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位于劳动路的垃圾转运站已经改造完毕。而作为2015年区级民生实事,沙区年内还计划改造包括凤中路、站西路、磁器口等在内的3座生活垃圾转运站。
升级让环境变好了
居民们不再担心垃圾味飘家里
位于沙区劳动路的生活垃圾转运站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传统的固定式垃圾站,在处理垃圾的同时给周围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住在附近一幢楼房的6楼,以前一到夏天就不敢开窗,臭味很重。这个新的转运站投用后,我再也不用担心垃圾的臭味飘到家里了。”附近居民彭先生说。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转运站已经完成了升级改造,场地也是定期冲洗,周边环境比以前好了不少,居民的投诉也没有了。
据了解,以前要把垃圾送到压缩机器里,工作人员必须站在压缩机器边进行操作,用铁锹等工具将垃圾铲进压缩机器内。
针对这一问题,此次改造新增2台移动式垃圾压缩设备,增加了固定式对接斗,大容量垃圾斗承接车辆卸料,不再需要靠人工将垃圾铲入压缩机器。
“这样就实现了垃圾运送车辆与垃圾压缩机器的无缝对接,减少了地面裸露垃圾,避免了二次污染。”工作人员介绍,同时,转运站还配备了喷淋除臭系统,大大降低了垃圾的臭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大幅降低。
站点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后,生活垃圾运转能力由改造前的60吨/日提升到120吨/日,并且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站内不留存垃圾过夜,将有效解决该片区垃圾清运压力大的问题。
打造天然“生物链”
助碧湖水体生态平衡重现碧波
沙坪公园一直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原本有活水注入的碧湖变成了死水潭,加上湖泊30年来从未进行清淤,一些缺乏环保意识的居民把生活污水排进湖中,拥有近30亩水体的碧湖变得浑浊、发臭,甚至出现了蓝藻。
工作人员说,为还市民一个赏心悦目的休闲环境,沙坪坝区从去年9月开始启动了碧湖整治工程,整治“手术”不仅包括对生活污水截留、排污管网改造、湖底清淤、水管道补换等,以解决碧湖的水质问题,还进行了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培育,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碧湖整治工程率先在我市使用了PECT水体修复技术。这种技术利用浮游动物吃藻、控藻作为启动因子,结合水体净化程度,逐步对水生植物种群和结构进行优化,并引入鱼、虾、贝等水生动物,建立天然‘生物链’,促进水体生态平衡。”
工作人员介绍,如今,碧湖内种植了水棕竹、马蹄莲、睡莲等10余种水生植物,还有白鲢、草虾、青虾、蚌等10余种水生动物,均能提升湖水自净能力,保障湖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