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取得实效

23.04.2015  20:13

 

第一,科学合理整合资源,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是 按照现代大学建设和学校转型发展、专业学科布局的新要求,对校内机构设置进行调整,设置45个系、7个教研部、16个实验室(中心)、7个科研平台,教育资源得到合理整合,学科专业分布趋于合理。 二是 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2014年,3个市级重点学科顺利通过中期检查,投入近200万元用于8个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各学科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三是 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研究生教育顺利起步。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3个,增设目录外硕士学术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水平跨上新台阶。

第二,坚持应用导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呈现良好势头。一是 坚持“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出台《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获批立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二是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培养特色人才,启动校级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建设,公开出版自编教材5部。 三是 开辟第二课堂,巩固学生专业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加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工作力度,获批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项目4项、市级项目24项,校级立项28项。 四是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2014年获批立项市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市级教改项目7项。

第三,强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一是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质量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政策,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 二是 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先后探索“1+3”“1+2+1”两种模式选派联合培养学生到东南大学进行学习,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 加强与企业、地方的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余项,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近200个,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吸收社会资源投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形成协同育人的共赢机制。

第四,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一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成立师资能力发展中心,完善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生产实践,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二是 完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学校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修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二级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办法》《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领导干部和教师听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文件,并把评估结果作为教师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逐步建立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