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多措并举助推社会组织加快发展
近年来,渝中区把培育壮大社会组织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抓手,综合运用政策引导、程序简化、基地孵化、项目扶持等措施,促进社会组织快速成长,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至今年6月底,全区登记社会组织349家(其中社团86家、民非263家),同比增幅逾13%;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达538家。
强化政策引导。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意见》、《渝中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规范》、《渝中区基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健全完善发展社会组织的政策制度体系,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简化登记程序。重点发展的4类社会组织,不再需业务主管部门前置审批,直接向区民政局申请成立登记,目前全区已直接登记社会组织87家。对暂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由街道实行备案管理,目前已备案538家。同时,放宽行业协会准入条件,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降低开办资金限额,对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服务机构,开办资金由3万元降至1万元。
建立孵化基地。依托渝中两江大学生科技创业中心、渝中区慧灵职业康复训练中心、渝中区志愿者联合会建立“渝中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采取“政府主导、社会机构运营”的方式,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提供场地、能力建设、发展指导、成果展示、公益宣传和项目推介等方面的支持,目前已入驻孵化社会组织22家。在街道成立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会,培育和发展社区备案社会组织,同时,积极引导备案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完善组织构架、提升服务能力,实现由备案管理转向登记管理。目前街道层面已成立社会组织促进会2家,帮助3家社会组织完成备案管理转登记管理。
实施项目扶持。区财政每年设立100万元的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以项目方式支持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和社会组织评估、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工作等,目前共扶持32家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40个。对成功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每个给予500—1000元的开办经费扶持;通过评估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每个给予5000-6000元的奖励。鼓励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目前全区50家社会组织,共承接社区物业、养老、残疾人、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