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来渝阐释公园城市发展之路:“从极化到集化”

07.05.2019  15:22

公园城市的本质是什么?高楼密集的城区如何营造公园城市的意境?5月6日上午,由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共同主办,市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专委会承办的“公园城市的哲学认识与规划初探”学术报告会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首任系主任刘滨谊教授结合自己在张家港、青岛等地的实践,系统介绍了公园城市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人与城市、人与事业、城市与产业的共同交集就是“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就是理想的城市发展境界。

人类对自然的爱最为长久与稳定,保护自然山水、引入自然风景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前提。”作为中国首位风景园林学博士、美国佛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景观环境规划与GIS应用博士后,刘滨谊教授视野更为宽广,提出“极化”到“集化”的哲学思考,从建筑城市人工极核到生态文化集合,能量信息循环单一独占到多元共享,运用绿地道路网络化的空间集合方式,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公园城市是生命体,优美的风景是生命的标准和人类的镜子。

刘滨谊以部分城市高楼密集的例子说明,自然风景本是共享的,传统的园林才可以“借景”,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可是在某些地方,高楼盖得太高,事实上就成为少部分人独占风景,是“极化”的表现,挡住公众共享风景的可能。自然风景在城市的逐渐稀缺是多年的规划及建设上的短视造成,并不是理想的人居,“这次我去南山植物园一棵树观景台附近看了看,成片茂密的绿色景观能让繁忙的都市人感到放松,我很欣喜,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回报。所以说风景是生命的标准和人类的镜子,人们都希望被自然善待,首先就要保护好自然的山水。

近百年前的上海河道密集,号称东方威尼斯,现在只有苏州河等少数河流汇入黄浦江。刘滨谊表示,上海城市建设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拆危后不在原址建密集的楼体,而是留作公共绿色空间,让更多的人可以共享城市的自然。重庆渝中半岛和上海比较相似,如何为未来“留白”是一个大课题,洪崖洞、李子坝轨道站旁的观景平台都是公共空间,因为可以向嘉陵江“借景”受到游客欢迎,已经被高楼“填满”的空间一定要通过空间优化提升品质,这体现了现代城市提升未来的发展思路,因此,公园城市的发展方向是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公共财富的“集化”。

刘滨谊从“公园城市的生态绿化提质途径”、“公园城市的景观风貌优化途径”和“公园城市的风景园林小气候改善提质途径”三个方面为重庆城市提升建议,增加绿道和立体绿化,优化城市视觉通廊特别是两江四岸与南山等山体山林的有机联系,在人群密集地如解放碑增加大树,减少极端天气如高温给游客带来的不适。

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联系分管学会领导石继渝,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秦华教授,原市园林局副巡视员李德虹及市城市管理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及区县代表近300人参会。报告会由市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胡静萍、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院长廖聪全主持。旨在为提高重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开创重庆城市管理、推进重庆公园城市建设、促进园林绿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上游新闻记者   陈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