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一篇报道,见证土窑“烧”出新天地
1996年5月5日《重庆日报》刊载的新闻报道《土窑“烧”出红旗车》。
梁先才在指导徒弟制作陶艺花瓶。(荣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重庆日报消息,1996年5月5日,《重庆日报》头版发表新闻《土窑“烧”出红旗车》,报道了当时的荣昌县安富镇垭口村村民梁先才,自筹资金100万元,办起了当地的传统产业“窑罐厂”,几经拼搏,企业成型。为了业务发展,梁先才一拍腿买了一辆国产品牌“红旗”轿车,一时四乡传播,村民围观,成为陶乡“头条新闻”。
22年后的2018年11月10日,重庆日报记者重访荣昌,再到安富,又见梁先才,看到的不仅是以梁先才为董事长的重庆市鸦屿陶瓷有限公司高大的厂房,繁忙的制作车间,精品琳琅的工艺陶展示间,更看到安富镇乃至整个荣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窑火兴旺耀渝西!
二十几年前,在一个城里人月收入才几百块钱的年代,一个农民居然花34万元买了辆代表中国形象的“红旗”轿车,当然是新闻,但其“新闻”并未就此结束。
正应了“欢喜不知愁来到”的老话。报道见报不久,税务部门找上门来——有这么多钱买车,必定偷税漏税。
“差点把我弄去关起!”回忆起此事,梁先才笑道,那时才办企业,作为农民真不知怎样纳税,幸好一位县领导出面,最终补交企业税款30万元才算过关。
但亦因红旗车新闻,梁先才业务勃兴,闻其名者纷至沓来。一位安徽合肥客商,专程到重庆四处打听梁先才的陶瓷厂,却久寻不得,到火车站准备打道回府。临上车前在站前买香烟,顺口向烟摊摊主打听了一句。“土窑‘烧’出红旗车的陶瓷厂嗦,在荣昌噻,从旁边的长途汽车站坐到荣昌的班车,一车就到了。”摊主的回答让这位客商喜出望外。客商由此一路顺畅找到梁先才,谈妥业务,从腰间扯出一条长布带,将里面裹装的现金5万元一股脑儿甩给梁先才,“尽管给我发货就行,收据都不用,我相信你!”梁先才按约发货,从此往来熟络。
记者玩笑:“想不到我们的新闻帮你打了免费广告了啊!”
梁先才哈哈大笑:还不止这些呢。他说,有一次他开着红旗车到重庆联系业务,车行至菜园坝,遇到交警检查,让他亮证,他才想起出门太急,驾驶证行驶证全都忘带了。交警见他一副农民打扮,严肃地说:“我可以怀疑你的车是偷的哟。”他急中生智解释道:你们没看《重庆日报》登的《土窑“烧”出红旗车》呀,就是我啊,不信你们去问报社的刘集贤。交警一愣,似有所悟,一挥手:“下次记着带证哈。”放行。又是一个“广告效应”!
梁家后院见证农民企业家成长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梁先才的陶瓷生产经营日益壮大。产品品种也从创业初期的200来种日用陶和简单的工艺陶,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种生活陶、包装陶、工艺陶、艺术陶、精品陶。如今,“荣昌安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农民梁先才,也成为由自己土窑企业蝶变的重庆市鸦屿陶瓷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荣昌区陶瓷商会会长。
“这20多年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也有差点关门破产的时候。”梁先才说,2003年非典肆虐时,产品发不出去,销售一落千丈,工人们的工资半年多没钱发,但没有一个工人找他讨要,没有一个工人提出离开。“工人告诉我,看到仓库堆积如山的产品就知道企业遇到了困难,但我们愿意跟你老梁一起扛。”不仅工人们支持,自己的原材料供应伙伴也撂下话:老梁,货款先欠着,等缓过来再说。回忆往事,梁先才依然感动不已,“在大家的支持帮衬下,非典期间周围的企业大都停产歇业,而鸦屿厂没有停工一天。”非典结束后,仓库屯压的货品很快销售一空,老梁的企业也走出困境。
“老汉其实就是一个陶痴,厂里的生产经营大多都是我在帮他管。”二女儿梁洪萍悄悄告诉我们,近年柴烧陶兴起,父亲为了研究柴烧技艺也点火开烧。为了求证荣昌陶柴烧的极限会是一个什么效果,老梁采取多次高温烧制的方式专门烧了一窑产品。开窑后,几百件东西虽只成功了3件,但这3件精品引得好几个人出价7万元一个收购。
在鸦屿陶瓷的展示室里,梁先才用柴烧技艺烧制的工艺壶、工艺杯个个色彩斑斓,让人爱不释手。难怪老梁烧制的柴烧壶,市场价动辄七八千甚至数万元一把。
这几年,梁先才发明并获国家专利的“一种自动化的陶瓷酒瓶分拣输送装置”和“窑车车轮自动加油装置”投入使用后,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梁先才家的后院,曾经风光一时的“红旗”轿车早已“退休”,静卧一旁,后续购买的“奔驰”、“雷克萨斯”轿车,也被一辆“讴歌”越野车取代,而梁先才却把淘汰的这些车全部留了下来。
“准备在厂里腾个地方,把这些车和自己做的各个时期的陶器产品陈列出来。”梁先才告诉记者,不单是恋旧,因为这些车记录着我这个农民企业家的成长经历。
一个梁先才变百个“梁先才”
“过去烧窑都要拜窑神,能否成功靠运气。我一个农民企业家能有今天,除了自己的努力,更得托改革开放的福。”谈及自己创办企业以来的经历,梁先才感慨不已。以前税务部门以“罚”代“法”,现在税务部门是服务上门。区里和街道的领导还经常下厂征求意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2013年建立“高级技能专家工作室”,政府补助10万元;今年公司被评为“成长型企业”,区里又奖励5万元;全国获奖、个人成“大师”,政府都给予鼓励……
相较于公司董事长的名头,梁先才更看重另一个头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荣昌陶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创立荣昌陶制作技艺传习所,携手重庆文理学院建立陶艺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后生;他配合政府成立荣昌国际柴烧创作交流中心,促进柴烧陶的技艺交流发展;镇里来了创业的年轻人,他主动上门传授技艺。
最令梁先才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荣昌陶技艺的传承中来。比如师兄刘吉芬,不仅在安陶小镇创立安北陶瓷村,经营得风生水起,更带出了侄子刘冬等十几位陶艺制作传承人。上个月,刘吉芬设计,肖文桓、刘冬、肖亚岑制作的陶器“巴蜀遗韵”,在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杯”金奖。而梁先才自己虽然只收获一个铜奖,但他却很是开心,“我都64岁了,荣昌陶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才有未来。”
90后小伙子管永双,在四川美院上学时跟随老师到荣昌采风,一下就被这里上好的陶土吸引。2014年毕业后,他与妻子李云杉来到荣昌区,从打工到租民居自己造窑做陶,潜心于荣昌陶天然草木灰釉制作与烧制。结缘于陶,他办起了以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通安小栖”民宿,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改革开放,使一个梁先才变作百个‘梁先才’!”安富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龙英感慨道,现在的安富已经成为荣昌陶瓷产业的重要基地,从事传统手工技艺制陶的大小企业和工作室,已从早先的几家发展到4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几百人。其中,国家级、市级、区级传承人65名,4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15人;国家级、市级、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和民间工艺师103人,40岁以下的有40人。
近年来,荣昌探索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陶瓷工业园“双轮驱动”发展,一方面是在荣昌陶文化创意产业上提升品牌和形象,另一方面是以“优化存量、引进增量”新兴陶瓷产业。来自广东的大型陶瓷企业唯美集团,制作的瓷刻书画精美绝伦,仿古文图惟妙惟肖,批量生产的“马可波罗瓷砖”畅销国内外。
建安陶小镇、修陶瓷公园、传陶瓷文化、辟陶瓷旅游、兴陶瓷工业,“荣昌陶都”通过走“陶文化+旅游”“陶文化+工业”之路,增加就业人数达八九千,有望在2020年形成100亿级产业集群。
千年荣昌陶,正“烧”出一片新天地。
重庆日报记者 刘集贤 李波
原标题:土窑“烧”出新天地——22年前《重庆日报》一篇报道之后的故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