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瑶奇:年轻人应多跟父母分享趣事 父母也可创造交流机会

12.03.2015  18:59

     

      近日,一则盼女儿放下手机,多陪陪父母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发帖人“cqyzlym”说,春节回家后,女儿总是低着头玩手机。一家人大半年才团聚一次,却说不了几句话。
 
  记者辗转联系上发帖人吴女士,吴女士说,女儿在北京读大学,今年夏天就要毕业,暑假忙着实习,没有回家。眼看过春节,女儿放假回家了,却天天机不离手。
 
  “去机场接到她的路上,她说不了几句话,就掏出手机看一下。吃饭的时候,手机一响,放下筷子就跑了……”吴女士说,大半年没见着女儿,原本有一肚子问候,谁知每次和女儿交谈的时候,没说几句,她就埋头看手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担心被嫌啰嗦,自己嘴上虽没多说,但心里挺失落。
 
  吴女士的遭遇,引来众多网友吐槽。网友“追随”表示,儿子今年读高二,前天吃饭时玩手机,自己看着很不舒服,冒火说了几句,现在儿子还很不满。
 
  网友“看灰机”调侃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想尽办法关心你,你一心只顾玩手机。”网友“无常”则表示,看来该放下手机,多陪父母说说话了。
 
  调查:三成市民一年回家一次 其中近六成人沉迷玩手机
 
  春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是一家人交流的好机会。都说要“常回家看看”,好不容易回到家,能与父母团聚,为何只顾埋头玩手机?
 
  华龙网记者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采访了100位市民,近3成一年才回一次家。这些受访者中,有约6成人表示,在家和父母交流很少,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和手机“谈恋爱”。
 


  ◎无聊型:不知道该和父母聊什么 玩手机解闷
 
  在杨家坪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张亚婷表示,这些天,回到梁平老家后,完全不知道跟父母聊什么,只有玩手机打发时间。
 
  “我常年在主城生活、工作,和爸妈不在一个地方,很难聊到一起。”张亚婷说,并不是自己不孝敬父母,只是爸妈想说的自己不感兴趣,自己关心的老人家又无法参与,所以干脆和手机交流了。
 
  父母感受:担心共同话题越来越少 亲情因此疏离
 
  对于女儿的表现,张亚婷的父亲充满了担心:“娃儿一个人出去打拼不容易,我们理解,但过年回家,一起说说话多好。我们可以告诉她家乡的变化,她也可以告诉我们主城的新鲜事。”他说,再不沟通,也许两代人间的共同话题会越来越少,亲情或许会因此疏离。
 
  ◎习惯型:玩手机成了习惯 还能抢红包
 
  最近微博、微信、支付宝等“抢红包大战”颇为火热,从安徽合肥赶回家过年的徐楠,也加入了“抢红包”大军,为此跟父母闹了许多不愉快。徐楠表示,平时已经习惯玩手机了,一天不碰手机,就浑身不舒服。
 
  父母感受:我们还不如红包重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楠的父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阵说:“就想给孩子说一句话,是我跟他妈重要,还是抢手机红包重要?
 
  ◎工作狂型:放假也要处理工作 离不开手机
 
  王小丹是广州一家报纸的新媒体编辑,基本上只有春节才会回到忠县的家中。可就算是在家,她的大多数时间也是在盯着手机。
 
  “没办法啊!报社基本上有啥消息都是在微信群、QQ群发布,稍不注意就会漏掉。”王小丹说,自己是新媒体编辑,更要随时掌握网上热点,“报纸春节休刊,但微信公众号、官博不会休,只能远程办公了。
 
  父母感受:理解女儿的工作 但还是有点难过
 
  母亲谭女士表示,自己很支持女儿的工作,看着她连吃饭睡觉都要抱着手机,心里的确有些难过。每次想聊天,女儿都会说“先等等,我把这个处理了来”,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重情义”型:朋友圈要维护 顾不上父母
 
  毕业于同济大学的黎平在上海一家4A公司工作,才回到重庆父母家没几天,就跟老两口闹不愉快了。
 
  “他们一会儿问我想吃什么,一会儿又非要跟我聊在上海的生活,平时我电话里都有说嘛。”黎平说,自己有朋友圈需要维护,只能通过手机交流,“现在干啥事都要靠‘圈子’,过年这样的重要节点,更要好好把握。
 
  父母感受:一年那么长 就不能留几天给我们吗?
 
  谈起儿子回家的表现,黎平的父亲有些无奈。“从大学开始,每年儿子回来跟我们的话越来越少,看电脑、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他说,一年365天,儿子可以有很多时间跟朋友交流,但春节回家,只有短短7天。“我跟他妈也没别的期待,就希望能和儿子好好说说话。
 
   专家:年轻人应多跟父母分享趣事 父母也可创造交流机会
 
  “年轻人疏于和父母交流,不能单纯怪手机。即便不玩手机,很多年轻人依旧和父母没话说。”重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钟瑶奇认为,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交流的同时,也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的隔阂。
 
  随着手机、电脑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数码产品的依赖越来越强,手机已成为人们交流的一种新载体。不仅是年轻人,现在很多中老年人,在学会使用手机之后,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在减少。
 
  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是从农耕时代传承下来的,比如在过去,春节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吃大喝,因此,人们会很期盼春节的到来。现在物质丰富了,天天都可以过年,人们也就不再像以前一样重视。同时,技术手段让人们的距离更近,从以前的书信交流到现在的视频电话,大家对亲情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依赖。
 
  不过,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回归亲情,依旧是春节的主题。钟瑶奇说,要想放下手机,与家人面对面聊天交流,就要有意识地去扭转这种状况。
 
  作为年轻人,能和父母交流的东西有很多,工作上的经历、生活中的趣事,甚至在手机上看到的内容,都可以和父母分享,甚至可以关掉手机,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作为父母,也要有一定的智慧和方法,创造和子女交流的机会。比如组织一些家庭活动,让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够参与进来,爬山、旅游、体育运动,甚至一起做家务等,在互动中找到话题,不至于无话可说。
 
  网友热议
 
  @C科技:过年最遭爸妈烦的事是睡懒觉,玩手机,没对象。
 
  @完善苦瓜鹿:过年还是别玩爪机了,多陪陪亲人聊天。
 
  @八爪鱼1001:你回家7天,他们等你一年;你计划赚钱5年后买房,他们却提前20年为你存款……世上最爱你的人,在家等你。春节回家,别让手机绑架了我们的团圆。
 
  话题延伸:春节有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多少?
 
  作为中国第一大传统节日,从腊八“吃粥”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历时一个多月,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众多,有贴春联、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等,充分体现出人们“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
 
  虽然整个春节历时时间较长,但重点就是除夕与正月初一这两天。专家表示,除夕有很多习俗,最重要的便是年夜饭和守岁。
 
  全家要和和美美地吃顿年夜饭,它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年夜饭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交流。
 
  吃过象征团圆的年夜饭后,各家都要闭门守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未来,谈天说地,直到新年的到来。人们在除夕夜里,以通宵不眠的形式守候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守岁之际,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这个习俗象征着一年到头都有钱。

      原文链接: http://cq.cqnews.net/cqztlm/2015-02/18/content_33511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