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深阅读丨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大修牵动人心 你可知道它风雨半世纪的故事

07.05.2018  06:51

△作为承载了重庆历史和记忆的传奇之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走过了半个世纪,现在正进行大修。

1966年1月,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两岸居民只能靠轮渡过江的历史。因此,牛角沱嘉陵江大桥也被誉为重庆“公路第一桥”。

这段时间,52岁的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大修,牵动着很多重庆人的心。

这座桥的确是需要进行大修了。尤其是桥面大修,很有必要。”84岁的林君宴是原重庆城建局局长,也是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首批技术员之一。当年,他全程参与了大桥的修建。

作为重庆的第一座跨江城市大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结束了重庆人只能靠轮渡过江的历史。

林君宴说,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诞生,克服了很多困难,也有很多创新,最终才让这座大桥有了“钢筋铁骨”,为现在的大修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君宴。

◆筹备

期盼

重庆人盼着能有一座跨江大桥

林君宴的家在牛角沱。从他家的窗户往外望,不远处就是牛角沱嘉陵江大桥。“每天都要看一下它,才觉得心安。”林君宴说,大桥修好后,他就一直住在牛角沱,从未离开过。

这段时间,大桥进行大修施工,林君宴每天看的次数更多了。

林君宴说,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对重庆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它,圆了重庆人的大桥梦。

在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建成前,人、车过江,都要用轮渡。牛角沱渡口,就是当时最繁忙的渡口之一。

遇上大雾天气,或者夏季洪水期,都要封渡。”林君宴说,当时,不仅人过江不方便,装载货物的车辆也需要绕行几公里,到指定的渡口码头,通过车渡过江。

交通不便,限制了城市发展。因此,重庆人一直盼着能有一座跨江大桥。

机会

请修白沙沱长江大桥的队伍设计

在上世纪50年代,江上大型公路桥仅有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其他沿江的城市,都没有跨江公路大桥。”林君宴说,当时,重庆没有修建大型桥梁的经验,建桥的物资、材料、设备,还有技术人员都比较缺乏。

然而,就在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没多久,重庆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队伍要到重庆修建白沙沱长江大桥。

白沙沱长江大桥是重庆的第一座跨江大桥。但是,这是一座铁路桥,无法解决汽车过江的问题。

我们不能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林君宴说,当时,市委市政府对白沙沱长江大桥的建设,在人力和物资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也提出了请求:到嘉陵江来看看,给重庆设计一座跨江公路大桥。

于是,武汉大桥工程局设计处在设计完白沙沱长江大桥后,又设计了牛角沱嘉陵江大桥。

选址

在牛角沱建桥是最佳选择

重庆首座城市大桥修建的位置,曾经有两个地方备选:一个地方是牛角沱,另一个地方是高家花园。

当时,专家组到这两个地方调研了几次。”林君宴说,当时,市中心比现在小很多,主要就在渝中半岛,两路口以外的区域,就没有那么发达了。

因此,高家花园在市区上游,还属于郊区;而牛角沱正好在市区范围内。“在牛角沱建大桥,更能方便市民出行。

另外,在当时,修建三峡大坝的想法已经提出。选址牛角沱建嘉陵江大桥,既能满足大坝蓄水之后的水位;在牛角沱建大桥的规模和跨度,也能保证万吨级船队通行。

综合考虑,在牛角沱建嘉陵江大桥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建设

技术

更多采用武汉长江大桥的技术

△校正接缝钢筋

在大桥设计、资金、人力等筹备工作都完成后,建设牛角沱嘉陵江大桥还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技术。

当时,大桥建设面临着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武汉来的大部分技术人员都忙于白沙沱长江大桥的建设,无暇顾及牛角沱嘉陵江大桥。

为了解决建大桥缺技术的问题,在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开工之前,重庆城建局市政工程处派出技术人员到白沙沱长江大桥工地学习,林君宴就是其中之一。

主要是在现场跟学,学到的东西,马上就用在实践中。”林君宴说,牛角沱嘉陵江大桥使用的很多建桥技术,都与武汉长江大桥、白沙沱长江大桥相同,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设备

大型设备坐船往来于两江

△车行道板安装就位

除了很多建桥技术与白沙沱长江大桥相同,建设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不少大型设备,也来自白沙沱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

当时,修建大桥的设备有限,不少大型设备都是从武汉走水路运到重庆白沙沱。而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建设,缺少大型设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方利用修建白沙沱长江大桥的间隙,将一些暂时闲置的大型设备用拖船运输,从白沙沱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运到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施工现场。

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建设者们也积极创新,“自创”了不少设备。比如,施工现场没有水上吊机,建设者们就把原本在岸上使用的履带吊,用船运到江心,当作水上吊机使用;吊机不够,就用大型钢管、滑轮制成“土吊机”,利用卷扬机来起吊;物资运输不方便,建设者们就在岸边建了一段简易缆车……

到了建设后期,为了方便预制好的桥面板上桥,建设者们还在桥头搭建了一段可移动的“小铁路”。桥面铺到哪儿,“小铁路”就移动到哪儿,省时又省力。

独特

大桥的其中两个桥墩不一样

△人行道板成品养护

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桥墩建设,是整个大桥建设过程中最紧张、也最考验技术的阶段。因为桥墩的建设必须要在嘉陵江的枯水期进行。一年大约只有3个月的时间,如果错过了,又要再等一年。

那时候真的可以用争分夺秒来形容。”林君宴说,当时,他和工人们吃住都在岸边,工作几个月才上岸。“换洗的衣服都是家人送来的。

林君宴介绍,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桥墩施工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特别是江中的两个桥墩,桥墩的水上部分看起来“单薄”,但水下部分却是“大有文章”。

事实上,两个桥墩的下部分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林君宴说,两个桥墩的基础都很牢实。其中,靠近牛角沱的桥墩,采用了武汉长江大桥使用的大型管柱基础。

林君宴说,由于嘉陵江的沙卵石覆盖层厚5米多,桩要穿过它们打进河床基岩上,还需要用冲击式转机、震动打桩机等设备,深钻5米才能稳固,再用水下钢筋混凝土浇注起来。

靠近牛角沱的这个桥墩用了17根直径1.55米的管柱组成一个直径20多米的深墩,很结实。

靠近江北的桥墩则使用的是钢沉箱基础进行建设,水下的桥墩面积没有另一个桥墩大,但是也非常可靠。

牛角沱嘉陵江大桥还有一个很独特的设计,那就是钢架上的铆钉结构。这样的设计,让钢结构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但是,也给施工人员带来了更大的施工难度。铆钉结构需要通过热铆接技术完成。铆钉必须要烧到300℃以上,再进行铆接。“施工环境的温度很高,工人们都是满头大汗。”林君宴说,施工工人最多工作两三个小时,就要换一班。

重庆造

钢材和水泥都是“重庆造

△牛角沱嘉陵江大桥通车现场

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创新,不仅是技术、设备等方面。在材料方面,也有不少创新之处。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身体”里,就有不少创新的“重庆造”。

建设跨江大桥,好的钢材是关键之一。“必须要是16锰钢,才能达到要求。”林君宴说,当时全国能生产16锰钢的钢厂只有鞍钢。从鞍钢生产钢铁运到重庆,这无疑增加了建设大桥的开销。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施工方把希望寄托在了重钢身上。

重钢不负重托,生产出了16锰钢。就这样,重钢负责大桥钢材的冶炼,再由山海关桥梁厂加工,最后运到重庆牛角沱嘉陵江大桥施工现场。

大桥的桥面板,采用的是预制板施工。预制板加工的地点选在了人和街的一个街心花园里。“桥面板的硬度要求很高,需要使用高标号水泥。”林君宴说,南岸水泥厂为大桥专门研究生产出了高标号水泥,既节省了开支,又保证了质量。

竣工

通车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在通车前的一年多,牛角沱嘉陵江大桥还没有铺桥面板时,这里就迎来了一个“大人物”。

林君宴记得,那是1964年下半年,当时得到通知,让大家在大桥的脚手架上,铺上一块块木板,说是有领导要过桥到对岸去视察。那天,林君宴正在值班,后来才得知走过桥的是邓小平。

1966年1月18日,牛角沱嘉陵江大桥通车,全城轰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时隔50多年,林君宴再次说起当时的情景,依然难掩激动。“通车当天,现场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林君宴说,通车后一周,大桥上也是天天“满桥”,很多人在桥上走。

牛角沱嘉陵江大桥的建设,也为重庆培养出了一支建桥的专家队伍。在大桥通车当年,重庆市组建了首支桥梁建设队伍——重庆市市政桥梁工程处。之后,这支队伍里的不少专家都参与到了重庆其他大桥的建设中,让“重庆造”桥梁越来越多。

比如,林君宴参与了石板坡长江大桥、石门大桥的建设;工程师刘成清参与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鹅公岩长江大桥等大桥的建设。

大桥档案

时间:1958年11月进场,12月全面开工,1966年1月竣工通车。

长度:全桥总长625.71米,桥面宽21.5米。

桥型:主桥为铆合钢桁架双悬臂桥,引桥为钢筋混凝土T形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